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
上传人:可爱****乐多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1城市形成与发展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城市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2.城市的概念(1)字源解释中文定义: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英文定义: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①经济学J.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②社会学Bardo&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3)城市的法律定义①人口规模各个国家标准不同,在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②城市特质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城市区别于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聚集度(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定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1.1.2.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发展分四个阶段:(1)专门化——依赖某个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2)综合化——联动作用,形成群落,成为综合体。(3)成熟化——基本带动非基本,形成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4)区域化——城市成为区域性中心。3.增长极核理论区域优势——中心城市——其它城市发展“辐射”、“滴漏”——趋于均衡4.经济全球化理论发达国家逆工业化——第二产业的衰退远甚于第三产业。国际分工:第三世界国家不再只是原材料基地,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分装基地。部分城市在国际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如纽约。1.2城市社会及产业结构构成及其演化1.2.1.城市物质构成及演化1.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这一空间属性体现了城市物质环境的集约化趋势。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与城市的发展周期有关。当城市处于:①生长期——物质环境以外向扩展为主②成熟期——物质环境以再开发、内部重组为主。1.2.2.城市社会结构及其演化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和城市社会空间异质性:农村:地缘和血缘关系。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空间分布:经济地理中的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2..城市社会演化趋势(1)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2)家庭核心化上海户均人口:1983年4.0,1990年3.3,1998年2.8(3)生活休闲化(4)收入两极化?1.2.3.产业结构及其演化1.三大产业:一、二、三产业2.城市产业的基本部类和非基本部类基本部类主要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商品或服务需求,非基本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商品或服务需求。3.产业构成演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或下降)、第三产业上升。1.3城市化1.3.1.城市化的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3.2.城市化水平指标单一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多项指标:综合指标。如日本10项“城市成长力系数”1.3.3.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1.表现特征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②农业、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比重此消彼长,不断变化③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④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2.历史进程①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30%②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60%③稳定阶段(后期)——农业现代化已完成,人口转化趋于稳定,城市化水平达70%—90%。1.3.4.城市化类型(1)集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