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云台山导游词云台山导游词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云台山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云台山导游词篇1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汪绿水,便是子房湖了,子房湖因西汉名将张良(字子房)在此隐居而得名,是云台山景区最大的湖泊水体景观。大家看,这子房湖东西宽200米,南北长4000米,湖面300余亩,水深呈阶梯状分布,北浅南深,最深出约100米,水容量为1亿立方米,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领略高峡出平湖的秀丽景色。子房湖山青水碧,四季风景各异,春可临水赏山花,夏可入水戏碧波,秋观水天共一色,冬览山水扮素裹,置身于此,尽可得山水之乐。于是,便有人赋诗赞曰:“天光湖色应心开,双浆展翅一字排。清风乘坐歌谣去,夕阳驮得好梦来。”古人云:“山之名,以人著”。子房湖之所以闻名于世,于西汉名将张良密切相关。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汗初著名的大军事家,政治家。两千多年来,他一直被儒家所推重,为道教和民间所神化。宋代的《太平广记》中的.《神仙传》更是将张良列为“神仙”之列来记载。传说,张良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未中,经常在云台山来避难,因在河边踩住尹伊的脚印儿得到的“神”助,后因出山投奔反秦起义军而得志,成为了彪炳史册的一代名臣。历史上,张良作为西汉刘邦的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协助刘邦实现了亡秦灭楚大业,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汉,而后功成身退,拒荣华富贵,重返云台山隐居。他也因此躲过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杀身之祸。在这一点上,同时期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被刘邦,吕后害死的名将也只能望其项背,独自嗟叹了,想必这也正是他之所以成仙,得于青山共存亡的缘故桃花水母)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另有专家认为是15亿年前),体型小,扇径仅10毫米左右,晶莹透明,古称“桃花鱼”,是国家濒危野生动物。2002年3月17日~20日在都江堰召开的“中国红色名录”研讨会已正式将中华水母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的有英国索氏,日本伊氏,和中国四川大渡河,四川灌县(基金都江堰市)以及湖北秭归五类,然而,前四类目前早已绝迹,仅存标本,秭归的“桃花水母”也因三峡工程而面临灭绝的困境,已受到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在内的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云台山景区已经邀请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的生物学专家,水产学专家对“桃花水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地考察,并提出了科学论证和建议方案,从而使“桃花水母”这一珍贵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了,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体力也恢复了,我们启程继续参观游览吧!云台山导游词篇2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您好,欢迎您到云台山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xx,很高兴能为您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希望我的真诚服务能换来您的满意笑容。也希望大家在云台山度过一个开心愉快的假期。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开始今天的云台山之旅。朋友们,经过一路的欢声笑语,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了茱萸峰停车场了。茱萸峰海拔1308米,是云台山的主峰,因在古时候遍生芳香植物茱萸而得名的。前方您所看到的就是云台山主峰茱萸峰。云台山古时候称为“覆釜山”,就是因为我们云台山的主峰——茱萸峰,孤峦秀矗,如同一口巨锅倒扣在群峰之上,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满山覆盖的都是原始次生林,我们茱萸峰有两条游览线路,一条是登上1667个台阶,到达圣顶茱萸峰,上面有药王洞,传说是孙思邈炼丹采药的地方,另外洞口处有一棵千年红豆杉,所谓是“红豆生南国”,这种树在南方极为普通,而生长在北方是极为罕见,更何况是一棵千年红豆杉。另一条路,我们可以去凤凰岭上的重阳阁游览,凤凰岭上有千年凤求凰,也就是两棵千年五角枫树,一雌一雄。游览茱萸峰需要两个小时的,去凤凰岭需一个半小时,咱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自行安排。在入口处有一处汉白玉栏杆包围的一尊雕塑,这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雕像,据记载,王维每年九月九重阳节都要和亲朋好友一起登上茱萸峰望远寄情,并在此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句。这一千古绝唱,将千百年来游子心中最无法变更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登顶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地重九登顶的习俗。重九登顶,就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当地男女老少蜂拥而至,齐聚茱萸峰脚下,人人佩带茱萸香囊,个个饮菊花酒,吃菊花糕,赏红叶,争相登上圣顶——茱萸峰;望远寄情,据说这样既可以免灾去病,又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古时获嘉县有一个书生屡试不第,然而有一年在登茱萸峰后登科,巧得是两个“登”字相应,于是,一时间被传为佳话。从此以后,登茱萸峰之风便愈加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