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新版多篇】【引言】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校本培训管理制度篇一依据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的若干意见》和永嘉教师进修学校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办法》,特制定以下规定:一、机构设立1、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校本培训组织机构和专人负责,相关科室主任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总体领导、协调工作。2、学校科研处作为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3、学校其他科室应配合校本培训。4、校本培训的档案有专门收集、整理和归类存档。二、考勤制度1、每次集中培训各位教师应签到。2、在校本培训期间,如有事需提前请假。3、按要求做好培训记录。三、考核制度1、校长办公室做好教师校本培训出勤记录,作为认定学时依据。2、教师培训结束后上交相关记录表、册、学习心得、成果集以及其他作业认定培训学时。3、每学年末进行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先进教师的评选。4、校本培训考核合格者按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认定学时。校本培训管理制度篇二一、校长朱景多校长是永嘉体育运动学校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负责召开校务会专题研究校本培训工作,设立校本培训机构,制定校本培训的管理制度,监督校本培训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二、校本培训组织机构组长:朱景多(校长)副组长:刘惠望(教学副校长)专人负责人:戴晓红(教务处副主任)成员: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综合组备课组长汪晓秋陈佳贤金筱菲瞿素微潘仙清教研组长汪晓秋陈佳贤金筱菲瞿素微潘仙清备注语文组成员:汪晓秋(汪洁)陈志容张颖潘柠柠徐向荣柯元源数学组成员:陈佳贤陈光辉陈鹏李小珍英语组成员:陈珊瑚戴晓红潘秀艳麻娟娟金筱菲科学组成员:李小华邹忠珍吴瑜琼瞿素微林赛双综合组成员:李罗琼刘惠望胡珍珍潘仙清金彬彬王小英谢秀智陈武彪三、专人负责人草拟校本培训计划总结,做好校本培训考勤、记录、考核工作,建立校本培训档案。倡导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体会或心得。组织先进教师经验交流、教学技能培训或展示活动及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等。建议制定实施校本的特色内容、项目和模式。校本培训的学时由校本培训专人负责。从上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完成的教师教育学时统计,并做好公示工作。向校本培训第一负责人报告学年内参加学习培训累计不足48学时,其中校本培训不足24学时的名单。四、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制定校本培训学期计划并及时总结学期教研活动。向学校推荐在校本工作中具有先进教学经验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并向学校推荐在评价研究方面有贡献的教师。做好每学期的集体备课活动,第二学期由各教组组织的开放周的评课工作,每学期期中期末的备课本作业及听课记录的检查工作,并为绩效的奖励工资中的“校本活动”等项目提供公平合理的数据。做好各梯队教师的成长工作,促使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组织整组教师认真全身心投入教研活动中。及时总结做好记录。五、教师积极参加由学校及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教研活动,且做好记录反思及签到工作。六、奖惩措施据我校绩效考核中的规定,对每缺席活动1次或没完成任务1次都扣2分绩效分,扣完绩效的25分为止。据我校《制度汇编》校优质课一等奖奖60元,二等奖奖40元,三等奖30元,学年评奖一次。第二学期只开设校公开课,每节50元。校本培训管理制度篇三一、指导思想在新一轮的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中,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及科研课题探讨等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师德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二、培训目标通过校本培训,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自主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至少应完成80课时的培训任务,共计8个学分。三、培训的实施:集中组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1.举办专题讲座形式聘请校内、外培训指导教师进行各类专题讲座,如:解读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内容、教学模式、考试与评价制度、新课程中的教与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教师修养、教师教育能力研究等讲座。2.自学----反思形式自学是在学校的规划和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的自我培训活动,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上网浏览教育文献(每周保证两小时),系统学习教育专著(每学年两本)、教学杂志(每学年一套),并书写学习心得,然后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自我反思,总结提高。3.实践与交流形式(1)开展案例教学分析与研究(2)开展主题研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