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赏析答案修订版古诗赏析答案修订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训练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长于山水田园题材的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齐名。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语:⑴欲济无舟楫(船桨)⑵徒有羡鱼情(白白地)3,下列各项中,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表现了诗人内心还潜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希望在政治上得到别人携领的心情。B.本诗表露作者积极出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C.作者的人生态度有积极进取的一面,有对于功名事业的向往和期待。D.孟浩然决心隐居,回避丑恶的现实和残酷的政治,明哲保身。4,下列各项中,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八月湖水平”,“平”字写出八月秋水大涨,水天相连的景象。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是咏洞庭的仅存的名句。(不是“仅存”的)C.“欲济无舟楫”用比喻,表面是想渡洞庭湖而没舟楫,实则希望出仕却无人援引。D.“坐观垂钓者”,垂钓者指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自当为朝廷效力。5,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律诗)B.第一层(前四句),写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C.第二层(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设喻表达心曲。D.这是一篇有求于人却又含蓄委婉,不卑不亢,不落俗套的干谒之作。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洞庭湖氤氲的水气,笼罩整个云梦泽,湖水汹涌震撼岳阳城。《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训练题】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有“诗史”之称,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2,杜甫的这首诗是写东岳泰山的。3,这首诗的题目叫“望岳”,“望”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4,解释诗句中的划线词语:一览众山小(把……看得小)5,下列各项中,对《望岳》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描写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B.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C.洋溢着诗人蓬勃的生气。D.写出诗人登上东岳,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思想感情。6,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诗以问起句,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B.“齐鲁青未了”,写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阔大。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远望泰山那种神奇秀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近)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心,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训练题】1,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豪放派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2,这首诗歌是吟咏西湖的诗歌。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婀娜风姿,表现了对西湖的热爱之情。4,“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贴切地写出西湖不论晴、雨,都是那么美妙绝伦。在沉醉西湖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实在是“晴方好”、“雨亦奇”。5,“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西湖又称作“西子湖”。6,“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是指A。A.西施。B.西门庆。C.西门豹。D.西楚霸王。7,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一句,描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温润秀美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十分动人。B.第二句,描写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烟雨迷蒙,若隐若现,非常曼妙。C.第三句,诗人用奇妙新颖而贴切的比拟,把西湖之美比作古代美女西子。(比喻)D.第四句,写西湖不管晴姿潋滟还是雨态空蒙,总像西子一样颇有风神韵味。8,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正面勾勒西湖的山光水色,刻画西湖的风采神韵的诗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训练题】1,《黄鹤楼》的作者是唐朝的崔颢。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致。这一景致,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4,诗中表现了思乡之情的词语有“日暮乡关”、“烟波江上”等。5,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作用是: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