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村金融市场一、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支农服务意识淡薄,支农服务功能较差。南召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信贷扶贫机制创新的产物,是一个资本金极其有限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它网点少、贷款额度低、利率高,还贷手续也比较繁琐,但却能够在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的农村金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发展壮大,就反映了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落后,利息率较高。目前,不少农村信用社仍坚持“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信贷管理模式,除对一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执行上浮20%的优惠利率外,其他形式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大部分都在70%到90%之间,有的甚至“一浮到顶”,以高息发放给农户,增加农户的利息负担,大大挫伤了农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三〉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数额大,比例高。对农村信用社融资、担保和借贷,政府经常施加行政影响,与之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客户又缺乏信用监控,逃废债务现象严重。〈四〉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严重流失,“惜贷”现象突出。据测算,1979—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净流出农村资金8722亿元,农村信用社成了地地道道的“抽水机”。严厉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基层信贷人员在对效益低、风险高的农业贷款发放上慎之又慎,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未贷放出去,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二、建设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考〈一〉国有商业银行要调整和优化市场定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县及县以下的广大农村,是中小企业的聚居地,也是资金需求最旺盛的“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县域以下中小企业和农村信贷市场中主动寻找“商机”,特别是农业银行不能把发展的眼光过多的投向“城市”和大的企业集团,而应继续在农村金融和信贷扶贫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二〉农村信用社要增强支农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更好的发挥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作用。1、牢牢把握服务“三农”宗旨,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当前,要引导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强化其“定位三农、服务三农”的意识,鼓励信用社开展多种形式的信贷品种创新,严格规范其经营范围和资金投向,防止信贷资金“农转非”或过多地投向债券、基金等金融市场,更好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2、创新信贷管理方式,简化信贷手续。一是在业务相对集中的村庄设立信贷网点,赋予信贷人员一定的信贷自主权,方便农户的贷款办理。二是加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创建严密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系统,确保农户小额信贷贷款发放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是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一年一定,随到随贷,定期检查,年终考评”的办法,对信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四是打破“零风险”管理模式,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在对信贷人员业绩考核上,要在制度原则指导下,更加人性化。如对新增不良贷款要区分人为责任和市场因素,解放信贷人员的思想,调动其贷款积极性。五是发挥社员优势,在每个村庄成立由股民组成的信贷参谋组织,为信贷人员的贷款提供决策参考,扩大信贷信息来源,降低资金风险。3、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方式,满足“三农”资金需求。一是在贷款额度上,要以贷款对象和用途来划分额度标准。二是在贷款期限上,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与用途,科学地确定相应的贷款期限,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常规,按照农户需求的时间发放贷款,允许贷款跨年度使用。三是在贷款利率上,既要考虑资金的风险程度,也要充分照顾现阶段农户的利益及其经济承受能力,体现利率机制的奖惩作用。克服目前由于资金实力不足造成的一浮到顶的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4、扩大贷款对象和贷款范围。在贷款对象的界定上,要把凡是在农村信用社营业辖区内的所有农户,只要符合贷款条件,从事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生产生活资金需求者,都作为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贷款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三农”生产生活需要,更要在一些新兴行业和高科技、基础性产业增加贷款支持,发挥信贷资金的乘数作用,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同时,在做好小额农户贷款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腾飞。5、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体系,更好的利用信贷资源。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户的信用和经济档案。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信用村、信用乡的评级标准和操作程序,并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与要求,做好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工作。对已经评级的信用村、信用乡,要定期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标准的要坚决取消。三是在信用评定上,不仅要照顾资金往来频繁的农户,更要注重资金往来较少或没有发生过资金往来的农户,在信用评定上一视同仁。四是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对那些有钱不还、恶意逃债、赖债的失信农户,要在本人的信用档案中如实记录,并在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制裁。同时,还要通过法律手段等,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