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唐诗赏析.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唐诗赏析.docx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唐诗赏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唐诗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唐诗赏,欢迎大家分享。【作品介绍】《塞上曲·秋风夜渡河》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0卷第3首。【原文】塞上曲·秋风夜渡河作者:唐·王昌龄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注释】①诗题《乐府诗集》、《王昌龄诗集》的明刊本和铜活字本均作《塞下曲》。②鞴马:指战马装备好以待不虞。鞴,全诗原作鞲,据《乐府诗集》等校改。③翻:反而。【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创作背景这首诗当是诗人漫游河东时所作,《乐府诗集》中题为《塞下曲》其一。由于王昌龄有边塞生活的经历,所以他的边塞诗都是纪实之作,即使是一些借边塞之事以抒发情怀的作品,也是以他边塞生活的体验为基础的。由于封建时代军队的性质,即使是在基本上是正义的战争中,军中的矛盾仍然存在。像王昌龄这样的有识之士,在边塞生活中,不仅看到了广大官兵轻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热情,更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军中黑暗的现实:军官腐败,战士艰苦,上下苦乐不均;朝庭失策,统帅无能,战而无功,不能求得边境的安宁,使战争旷日持久,使士兵和后方亲人长久地忍受着征戍离别之苦。为此,王昌龄曾在诗中流露过对安边良将的渴盼。更让人愤慨和不能接受的是,真正能为国立功的才干卓越的将士,却常常受到压抑、打击,甚至残害。这首诗即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真实反映。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首《塞上曲》写的是一位在艰难作战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功勋,反被黜下狱的将军的不幸遭遇。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并交待出时间、地点以及诗中人物的行动。时值秋季,又是在一个夜晚,雁门关上,一伙军马连夜过河。所谓“胡天八月即飞雪”,塞外的秋天,本来就已经非常寒冷了,秋天的夜晚,就更让人寒凉难耐。在这样的环境描写中,诗人只想突出一个“寒”字,因此他没有用更多的景物来大加渲染,只用秋风夜啸,造成寒风彻骨的氛围,使读者联想到,在这样寒冷的秋天的夜晚,渡过冰凉的河水该是何等的艰苦。“遥见胡地猎,精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遥遥望去,夜色朦胧中见胡人一队出猎的人马。大军夜渡,顶着劲风,踏着冰凉的河水,当然不是为了去观猎。再看他们,也并没有胡人出猎的那种轻松愉快。夜营时仍是全副武装,人不解甲,马不卸鞍,随时可以出发。接下来两句,则道出了这队人马的真正来意。在这里,诗人借用了汉宣帝曾遣五路人马去讨伐匈奴的古事,使读者知道了这路人马也是来打击这些胡人,抵御外辱的。“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最后一句才是揭示这首诗主旨的关键之所在。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敌我交锋的过程,但“功多”句已表明这场战争是胜利了,而从“孤军百战场”中,又可看出这场战争是多么艰难,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艰难环境中,率孤军奋战,并且取得了胜利的有功之臣,却反被下狱问罪,难怪士卒要为之心伤了。诗中前四句对胡地秋寒、部队宿营场面的描写颇有悲凉慷慨之气,正是有了这四句的蓄势,才使得后面的转战愈显艰苦,有功获罪让人更感不平。全诗叙事议论,皆有所指,增强了这首诗的说服力,寄寓着作者对边疆爱国将士深深的同情和对朝廷是非不分,赏罚不公,有功不赏的强烈不满,读来颇为震撼人心。名家点评明代李攀龙《唐诗选》:古今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