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党校党课讲稿第版专题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你的****书屋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7MB 金币: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为人民服务党校党课讲稿第版专题培训课件.ppt

为人民服务党校党课讲稿第版专题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为人民服务》党校党课讲稿第2版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写作背景及目的。文章的内容介绍。再度重温历史——了解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真正的来龙去脉。文章的写作背景简介:《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追悼张思德大会上的讲演。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面临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为了战胜困难,号召全体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张思德响应党的号召,带头报名到陕北安塞县深山烧炭,因炭窑崩塌,不幸光荣牺牲。毛泽东为了追悼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在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文章发展历程——1944年9月21日,《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以新闻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发表。——1945年4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被鲜明地概括为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并写进“七大”报告。——1945年9月,毛泽东同志给《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红军。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曾任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光荣牺牲,年仅29岁。对张思德同志的一生事迹的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一个及其平凡的人,事迹也很平凡,但平凡中见伟大。他站岗放哨,身心倾注警卫事业;他响应号召进山烧炭,为救战友光荣献身。他顾全大局,从不挑剔岗位好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信念坚定,在任何环境下,对事业无限忠诚。他的一生短暂、平凡,但是是完全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一生,不愧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听到他的死讯后,非常悲痛,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亲自参了追悼会,并且亲自献上花圈,在花圈的挽联上亲笔写下“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毛泽东为了宣扬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这也是毛泽东创作为人民服务的一个目的。除此之外,毛泽东创作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目的还有:他是想用小人物来说大事,用小人物平凡的事来论述大道理,用人人知道的人和事来来说共产党及其军队自身建设必由之路的大事。当时1944年9月,我们党所面临的四件大事:一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但胜利后是国共两党继续合作还是分道扬镳,老百姓跟谁走,是最紧迫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二是转年要召开“七大”,我们党要对走过的20多年曲折道路做总结,要对哪一条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做出回答,这也是急需准备的问题。三是延安整风正在进行,结论还没有出来。四是六届七中全会正在进行,结论也没有出来。这四件大事都是需要我党做出正确总结和决定。而无论对与错,胜与败,离开了为老百姓服务都没有意义。老百姓不懂什么左倾、右倾、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这些词,但是你对他好不好他懂,你给他分了田地他懂,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那么毛泽东想让老百姓通过张思德来认识共产党、八路军是要干什么的;让自己的干部、战士通过张思德懂得了该怎样去做人和做事。这也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最大智慧,因此他通过纪念张思德同志的事迹论述了我党的宗旨,一方面揭示了共产党和自己军队的唯一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另方面揭示了每个共产党人当好人民“勤务员”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这是他写作的真正目的。为人民服务而死,重于泰山。重温历史,与大家一起了解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真正来龙去脉:张思德、李鼎铭与《为人民服务》背景的内在联系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着眼点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启示在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财政方针:“争取外援,休养民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西北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实行“争取外援,休养民力”的财政方针。所谓外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国民党政府按商定的编制逐月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拨发的军饷以及其他款项和物资;二是国内外进步人士捐助的款项和物资。从1937年7月到1940年10月这三年多时间里,外援占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其中,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拨款又占外援总额的大约三分之二,仅在1940年国内外进步人士的捐款多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