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宏观经济学要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宏经是以国民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失业问题,这里的“失业”是广义的,泛指资源闲置,经济萧条等现象。2.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eq\o\ac(○,1)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eq\o\ac(○,2)用微经原理来解释宏经现象eq\o\ac(○,3)加强了对一些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如市场垄断力,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等eq\o\ac(○,4)以AD—AS模型代替IS—LM模型作为宏经的核心eq\o\ac(○,5)各流派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是完美的,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它建立在以下假设条件上:eq\o\ac(○,1)实际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eq\o\ac(○,2)严格意义的非自愿失业并不存在eq\o\ac(○,3)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即著名的“萨伊定律”。关于eq\o\ac(○,1)经验表明即使实际工资没有明显变化,就业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关于eq\o\ac(○,2)按照现行货币工资,即使物价上涨,通常也总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只是由于厂商缺乏劳动需求,致使一些工人找不到工作;关于eq\o\ac(○,3)个人会有一定的储蓄,而储蓄则不一定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投资,因为决定储蓄的动机与决定投资的动机并不相同。3.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什么?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厂商和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金融机构是厂商和居民户之间的中介,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所以不能称之为”三部门经济”.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AD=居民消费C+厂商投资I,即AD=C+I;总供给AS=厂商供给C+居民储蓄S,即AS=C+S.当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时,有AD=AS,即C+I=C+S.此时,等式两边的两个C必然相等,故可消去,得I=S,即投资=储蓄,这就是两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4.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定理如何导致非自愿失业?按照现行货币工资,即使物价上涨,通常也总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只是由于厂商缺乏劳动需求,致使一些工人找不到工作,即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投资需求不振,灵活偏好既抑制消费又抑制投资,有效需求会被确定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导致了凯恩斯失业。所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由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5.什么是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在技术、资源与成本既定不变的前提下,均衡的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当二者相交时,即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N,其中,总供给函数AS与总需求函数AD相交时的总需求AD,即为有效需求。均衡的就业量取决于市场的有效需求,这就是“有效需求原理”。假定存在失业和资源闲置,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的国民收入,有效需求小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即这时制约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这样,“总需求AD=总供给AS=Y”的基本公式也相应演变为“有效需求原理”,即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水平。6.凯恩斯的基本政策主张是什么?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由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在他看来,政府要比私人资本家高明一点,可以从更为全面、更为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将资本主义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主张政府干预是凯恩斯主义的标志。7.两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两部门经济是仅由居民户和厂商组成的经济体系,AD=C+I,AS=C+S,代入AD=AS中得C+I=C+S。当国民收入均衡时,总会有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供给相等,因此消去C得I=S,即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储蓄函数S=–C0+(1–c)Y,投资函数I=I0代入均衡公式I=S得Y﹡=(I0+C0)/(1-c);或者按有效需求原理:Y=AD=C+I得Y﹡=(I0+C0)/(1-c)8.如何理解凯恩斯所谓“节约的悖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以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为前提,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在这一前提下,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其价值无法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使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增加;反之,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若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结论就不一样了,在长期,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从而使经济趋向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