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pdf

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说法有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物候学这门科学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答案】C【解析】C.有误根据“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可知C选项中所说的“包括”是错误的故选C.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始龀”“加冠”“垂髫”“不惑”“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D.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中途离开说“失陪”【答案】C【解析】C项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用来指幼年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应为“垂髫”“始龀”“加冠”“不惑”“耳顺”3.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答案】D【解析】D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问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4.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递进关系B.如果我娶了英格拉姆小姐那你跟小阿黛勒最好马上离开(假设关系)C.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是又是试卷,总5页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的感情(递进关系)D.既然你来了就免得我托人捎了(并列关系关系)【答案】B【解析】A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没有…也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B正确假设复句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如果…”辨析可知句子是假设复句C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有…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D错误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然…就…”辨析可知句子是因果复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作者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答案】(1)√,(2)√,(3)×【解析】(1)说法正确(2)说法正确(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法有误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陕北安塞腰鼓具有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特点()(2)《灯笼》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意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表达的是杀敌卫国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抗敌卫国的感情()(3)《回延安》这首新诗作者回忆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的巨变展望了延安的未来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答案】(1)√,(2)×,(3)√【解析】(1)说法正确(2)“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