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关于春天的诗句1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关于春天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描写关于春天的诗句1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出自于:杜牧《江南春》2、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出自于:秦观《如梦令·春景》3、东风不管琵琶怨。——出自于: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4、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出自于:韩愈《感春五首》5、暖风十里丽人天。——出自于: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6、横塘塔近依前远。——出自于: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于:白居易《忆江南》8、仙源归路碧桃催。——出自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9、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出自于:刘因《观梅有感》1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出自于:戴叔伦《苏溪亭》描写关于春天的诗句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②感时:感叹时事。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⑤烽火:这里指战争。⑥抵:值。⑦短:短少。⑧浑:简直。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描写关于春天的诗句3《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原文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注释蕨:即蕨菜,也叫拳头菜。一种野生蕨类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赏析这首诗精悍短小,却神韵无穷,诗题即清晰的点名了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原委。春夜的竹亭,清新而静谧,轻轻掠过的凉风,吹得竹林飒飒作响,远处偶尔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犬吠,隔着夜幕中青葱的林子,划破这夜的安宁。以动衬静,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悄然静谧的春夜图。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绪飘飞到了山中隐居时的场景,那山涧西边的简陋小屋,那纵情田园的悠然自得,那份清闲自在的生活情致。明早天一亮,好友钱少府就要辞官隐退、隐居山林了,可惜这一切,诗人也就徒有羡慕之情。这首诗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画面,将诗人的心思无一保留地流露出来。此诗之妙处之一在首句,声音与环境的巧妙结合,以动衬静,细微处着手,渲染出静谧安宁的氛围与意境,让人恍若身临其境。二在末句,借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蕨而食的典故,表露出诗人对钱少府轻视官场、隐退而居的赞赏与歆羡,同时也传递出自己渴望早日归隐的希望。该诗给人以清新美好之感,意境之美油然而现,通过表达对钱少府退而归隐之举的赞赏也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之意。《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721年(开元九年)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后历任济州司仓参军、右拾遗、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其诗作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描写关于春天的诗句41、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2、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4、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6、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7、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