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年级数学论文【通用多篇】[摘要]二年级数学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年级上册数学小论文篇一开始上课了,许老师一上来就说:“今天我们学习”假设法“,它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将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能帮助孩子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水平。用”假设法“解题,关键是找准与假设的情境相对应的数据和数量关系,并能通过对假定内容和数据与原题的比较,求出正确的答案。现在我出一道题:”体育杨老师买回4个篮球和5个排球,一共用去18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8元,篮球与排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老师出完题后,教室里一片哀声叹气和惊讶声,大家似乎都觉得好难。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先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如果不会,也可以不做。“很多同学听到后都嘘了一口气。我想他们一定认为:反正可以不做,那就别做吧!反正老师马上会讲的,到时候抄一下就行了。但我却不这么想,因为我记得许老师跟我们讲过:”遇到难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动脑筋。只要你好好开动脑筋,把思路理清楚就一定会解出来的。“于是,我就开始仔细琢磨、分析:假设杨老师买的都是篮球,即买了9个篮球。则杨老师要比原来多付出:5×8=40(元)。9个篮球总价为:185+40=225(元)。所以每个篮球的价格:225÷9=25(元)。则每个排球的价格:25——8=17(元)。假设杨老师买的都是排球,即买了9个排球。每个排球的价格:(185——4×8)÷9=17(元);每个篮球的价格:17+8=25(元)。我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等待公布答案,过了一会儿,老师把解题方法和答案都写在了黑板上,我不禁笑了,因为我的思路和答案都完全正确。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二年级数学小论文篇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也极为广泛。我们要掌握好数学的窍门方法,也可以解决不少问题。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奶奶有一只老式挂钟,外形古老,却不失典雅。旁边还有着精美的镂空花纹,时而还有声响。我一下就来了兴趣,好奇地研究着。妈妈见我对这只挂钟这么感兴趣,便说:“你既然对钟这么感兴趣,那我就来给你出道题吧。”“好”。我一口答应。“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只挂钟,整点是几时就敲几下,每半点时只敲一下。问:这只钟一天一共敲了几下?”我想了想,说:“这简单。列式为:1+2+3+4+5+6+7+8+9+10+11+12=78(下)算出来整点时敲了几下,因为算出来只是12小时,所以还要78*2=156(下),接着每半点敲一次,是24*1=24(下),再加起来就是24+156=180(下)”。妈妈听了,说“你做得对,但其实还有更简单的算法,1——12这12个数字,你可以给它们找找朋友。”我听着,用手比划了几笔,便说:“我想到了,第一组1+12=13,第二组2+11=13,第三组3+10=13……这样子就是:13*6*2+24*1=180(下)。”妈妈听完我的解答,也露出了赞许的目光。这两种解题策略,显然是第二种来的简便一点。我们平时拿到题目,也要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可以怎么做。还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出去玩,正无聊时,朋友的妈妈提议玩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从1报数一直到100,每人每次最多报三个数,我们两人一次往下报,先报到100的获胜。听完规则,我便想:这个游戏一定不是光靠运气的,一定也是有规律的。我想到1+3=4,100/4=25,我不能第一个报,然后第一个人报X个数,我就报(4——X)。游戏开始了,我按着这个思路去做,果然获得了胜利。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只有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才能攀登数学的高峰,而且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做,才能看得更高更远,取得成功。二年级数学小论文篇三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