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龙源期刊网抽象的具象:当代中国油画中表情的演绎作者:郑黎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6期摘要:中国当代油画中的表情演绎了形象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延伸性,是画家主观心象的产物。对画面中“表情”的研究,可以透析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理念的个性思维。本文力图为全面分析和解读当代中国油画作品扩展更多的视角和维度,并获取影响中国当代绘画发展脉络的有价值的内容。关键词:当代中国油画表情意象表情一般指人的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一幅绘画作品里,排除语言声调的载体限制性,画中人物面部和身体姿态表情是重要的表达元素,除此之外,作为整体中的一员,作品里面的其它元素及在一些没有人物描绘的其它主题创作中,那些非人物元素同样是艺术家的苦心经营,都会流露出作品的思想意味,一样可称之为表情。正如贾科梅蒂所说:“绘画是一种看的方式。”通过瞬间凝固了表情,能暗示出背后的故事。因此,表情从狭义到广义都是艺术家关注的角度,它们被不同气质的艺术家注入了个性化的内涵,构建了类型化的画面情境,是观察与分析中国当代油画的重要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油画中的表情特色,必须将其放入生成背景中观察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呈现出艺术创作的多元局面。在这一阶段,最受人关注的是那些极具代表意义的中国色彩和中国符号的艺术家和作品、从传统写实主义中嬗变并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家和作品、以漫画视觉为图像形式进行的艺术创作等。他们中有的是对中国艺术语言和传统文化实施了当代转化;有的抓取和描绘了现实中平凡而神奇的瞬间;有的则提炼出凝聚历史记忆的经典图像;而有的是作为时代潮流的代言人或调侃者,以寓言式的观看角度,消解了现实世界的乏味;还有的运用了新动漫美学中的思想虚拟出梦幻世界。创作者在真实情感的作用下,通过想象、变形等手法的处理,以不同的角度追求个人的语言图式,是创造主体的主观情思对作为认识客体的物象的认识重构,从属于意象的艺术造型观,使形象表情有更多的主观情感的表达,而赋予画面更多个性,形式更趋于多样化,也为主题提供更广阔的扩展空间。于是,对当代中国油画中关于表情的系统梳理与学术反思,不仅是对先前的艺术积淀,而且对未来的绘画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中国哲学中古典美学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为分析找到了理论支持。道不清1.的面部表情人的面部通常被看做人的灵魂的一面镜子。人类复杂的表情变化最直观地通过脸部的眉、眼、嘴、鼻的动作变幻体现出来,它是人体中最富有表情、最生动的部位,是最有效的表情器龙源期刊网官。但是在中国当代油画中却有个奇怪现象,表现人物似面无表情、似一脸深沉的发呆状比比皆是,且成为主流形态之一,从当前知名画家中可以列出很长的名单:张晓刚、范勃、石冲、刘野、郭伟、邓箭今、毛焰、曾浩、李继开……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中,表情呆滞的神情以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被体现出来,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意象理论可以给予这一现象学术解释。中国的美学传统重在心灵感应,而不重视对事物的模仿,在物我情感畅通的基础上形成内心视象,这内心视象必须是经过心灵加工而升华了的形象。当代艺术家们常常把一种无表情强制加在观众的感官上,使抽象化的状态,既是“无表情”又是“无限表情”,在如此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从人的心理上激发某种情绪,更富于想象力,耐人寻味,充满着戏剧性。张晓刚的作品是这种创作中的典型,他描绘的作品《大家庭》(图一)里的每个人物都骨骼纤秀,表情沉闷,不苟言笑,宛若抑郁症患者。在一种仿佛被岁月过滤掉的丧失了时间性质的灰蓝色的梦幻空间中,同样的五官,同样的表情,同样的忧愁,似遗传基因般毫厘不差的被复制,每一个形象都在拷贝另一个形象,仅仅是衣服、帽子、发型等附于他们的外在物在发生变化。有的作品间面貌表情相同,只有一根细细的红色线将他们彼此牵连在一起。他们的面部都有一块处于不同位置的、淡黄色的、宛若每一张人民币上都会被烙上的淡黄色水印。如此表情的重复变化不仅加深观者的印象,使图式传达的主题不断得到再现、深化、拓宽,而且使事物的意象趋向多样化,并不断接近客观与真实。图一张晓刚《大家庭》画家范勃的众多油画作品,有一种猝不及防的视觉冲击感,人物面容沉郁、冷漠,或焦虑或惶恐,这是画家精心绘制的表情,在高悬头顶的光线下,弥散在虚妄的空间中无所适从,凝重的表现方式和冷漠的外表形象与内在的骚动感,扭结成一种超表象的精神气质。范勃说那精神正是“掩盖在精神劫难和失衡下的庄严和希望之光”,所以在他画中的人物表情无不散发出一种诗化的优雅情绪,有些悲剧性,带有存在主义的哲学倾向。如《花开花落》(图二)画面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