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荐]年月日教学反思[荐]年月日教学反思范文模板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荐]年月日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荐]年月日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年、月、日》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学生尽管不是妙语连珠,知识面也不是很广,但还是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安排让学生观察年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年历中发现各月的`天数。从而探索出大月、小月、平月以及平闰年。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在层层质疑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平年、闰年时,通过平闰年的排列顺序,找出4年一闰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了20xx年和1996年是什么平年还是闰年的问题。再要求1935年是什么年?当学生感觉运用刚才的规律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然后抛出1997÷4=499……1;1998÷4=499……2;1999÷4=499……3;20xx÷4=500;20xx÷4=500……1;20xx÷4=500……2;20xx÷4=500……3;20xx÷4=501;20xx÷4=501……1;20xx÷4=501……2;20xx÷4=501……3;20xx÷4=502;学生得出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把1935÷4可是又碰到4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学生还没学。引导拿年份的后两位数除以4,97÷4=24……1;98÷4=24……2;99÷4=24……3;观察得出把年份的后两位数除以4就能判断平年和闰年。再让学生判断1900年是什么年?学生很自然的会以为是闰年,这时展示万年历上1900年2月的月份只有28天图,这是为什么呢?再次让学生猜想。介绍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课堂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对事件或对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和思考,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认同,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惊险和喜悦。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满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三、不足之处:一些课堂生成没有很好的利用。例如:在记大小月的方法时有学生提出7、8两月是大月。如果当时能提出:像这样连着的大月还有吗?让学生知道时间是连续的。[荐]年月日教学反思范文模板2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把学习的空间充分地留给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精神。在本节课开始,我以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同时也恰如其分的引进新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领路人而不是一味的去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和引导学生多样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学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中的不足在这堂课中,学生采用的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大多是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我只注重了对大月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小月的巩固,很多学生马上能说出大月是哪几个月,而小月却要思考很久,这是我的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应在课堂上再多花点时间来记忆小月是哪几个月,一可以在口诀后面再加上一句来表示小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把课堂上的学习探索的空间大胆地抛给了学生,学生获得了张扬个性的机会。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在喜悦。充分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探究中发现,在疑问中思考,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空间。[荐]年月日教学反思范文模板3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