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下载】.doc
上传人:是浩****32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下载】.doc

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下载】.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页码9/NUMPAGES总页数9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下载】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篡改(cuàn)畸形(qí)教诲(huì)杳无消息(yǎo)B.镌刻(juān)粗糙(zào)悄然(qiǎo)深恶痛疾(wù)C.解剖(pōu)绯红(fēi)咆哮(páo)抑扬顿挫(yì)D.诘责(jié)匿名(nì)翘首(qiáo)锐不可当(dǎng)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随着NBA赛季的结束,诺维茨基宣布退役,他21年的运动员生涯就此戛然而止了。B.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从国外回来,我们欢聚一堂,为他接风洗尘。C.华晨宇在获得《快乐男声》总冠军后,立刻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D.这起安全事故,是施工单位未对隐患彻底整改而擅自施工造成的,百姓们对此义愤填膺。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解说:这句话标点正确。B.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解说:句中的“萧索”是形容词。C.参天大树苏州园林高尚情操宝贵意见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D.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解说:这句话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由于生态的急剧恶化,如今已是荒漠一片,②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更为长远、更为致命,一旦因之衰败,几乎不可逆转。③楼兰古城曾是水草茂盛的地方,④一个城市的兴衰周期,受产业科技变革的影响,可能是30年、50年,⑤受文化的影响,可能是50年、100年,⑥可以说,一个城市如果不能把生态保护好,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④⑤②③①⑥B.④①⑤⑥②③C.③②④⑤⑥①D.③②⑥④①⑤7、古诗文默写。(1)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壮心不已。(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3)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5)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6)《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开阔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7)《渡荆门送别》中李白用比喻手法描写日夜奇幻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再游桃花源袁中道明日过桃源县①,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③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④,石为泉啮,皆若灵壁。注:①明日:第二天。桃源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②踞:蹲坐③泊:停泊④陟:登高,上升。弥:更加。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之绿萝山下(___________)②溯源而上(________)2.这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的叙述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_____(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______3.袁中道笔下的“桃花源”有怎样的特点?三、现代文阅读。(30分)1、丝路“糖史”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