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精品多篇】摘要: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篇一一、切实增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自2002年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实施以来,特别是在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之后,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建设不断完善、使用效果不断提高,互联网接入率持续增加,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逐步拓展,对我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相比,与教育部的要求和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切实增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化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升信息化设施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建立健全促进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环境。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采取统筹规划、分层推进,加快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共建共享型的中等职业教育网络。促进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建立以信息化为引领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模式,全面提高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上水平、上台阶。3、总体目标。到2020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计算机生机比要达到6︰1以上,90%以上的教学场所具备多媒体互动教学功能;国家改革示范校、省品牌示范校和特色学校(以下简称“示范校”)全部建成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高性能校园网;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数字化资源建设、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引导建设数字化文库、音视(频)库、课件库、优秀实训案例、改革创新课、数字化图书馆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在汽车、电子信息、电子商务、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旅游、交通、现代物流等专业领域建成一批理实一体化的数字化实训场所,50%以上实训场所具有数字化技能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环境。三、主要任务4、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互连互通、相互支撑的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以互联网为依托,建设先进、高效、实用,满足资源共享、仿真实训和多媒体教学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中原职教”、“河南终身学习在线”网络服务云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实现学校门户网站设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开展100所示范性数字化校园评选认定工作。5、推进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组织建设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面向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支持系统和面向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对接职业(岗位)活动、突出专业技能、突出核心岗位能力为特征,建设满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教学需求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着重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以及名师、名课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以校企合作开发、自主研发等方式参与资源建设,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校内共享、校际共享和区域共享。加强多媒体网络教室、数字化技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远程协作教室建设,基本形成校企信息互动共享、理实一体、学做合一、仿真与实操结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重点支持300门左右中等职业教育精品共享课程和仿真实训操作软件建设,开展100个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数字化技能教室和仿真实训室的创建评选活动。6、引导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应用终端建设,开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网络学习空间试点工作,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加强教师、学生、家庭、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加强教师信息化办公、学习交流终端、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建设,实现处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