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病学总论解剖定位六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80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神病学总论解剖定位六学习PPT教案.pptx

神病学总论解剖定位六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绪论1.神经病学Neurology2.神经系统症状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大脑半球(一)额叶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二)顶叶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三)颞叶病变表现及定位诊断(四)枕叶病变表现及定位诊断二、内囊三、基底神经节病变表现四、间脑五、脑干中脑小脑六、小脑损害表现及功能1.病变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2.同侧损害节段以下深感觉障碍3.对侧损害节段以下痛温觉障碍4.触觉保持良好(二)脊髓横贯性损害Atotalcordtransection1.高颈髓(C1-4):①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②四肢中枢性瘫③括约肌障碍④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四肢、躯干多无汗位置高时出现延髓损害表现3.胸髓(T3-12)①束带感②全感觉缺失③双下肢中枢性瘫(截瘫)④括约肌障碍⑤腹壁反射消失T4、5血供较差,最易发病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①无双下肢瘫,无锥体束征②感觉缺失: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呈鞍状分布,髓内病变呈分离性感觉障碍③肛门反射消失④性功能障碍⑤真性尿失禁:见于外伤、肿瘤第三节脑神经二、视神经(一)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二)视乳头异常2.双眼视力障碍3.视野缺损trochlearn.(一)周围性眼肌麻痹(二)核性眼肌麻痹(三)核间性眼肌麻痹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双眼向同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3.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该侧副外展神经核或PPRF受损,病变同时累及对侧已交叉过来的支配同侧动眼神经核的内侧纵束。向病灶侧的凝视麻痹,即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和内收,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凝视,同侧眼球固定,对侧眼球可以外展。(四)中枢性(核上性)眼肌麻痹(五)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六)瞳孔调节障碍3.传导径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Edinger-Westphal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4.辐辏及调节反射指注视近物时双眼会聚及瞳孔缩小的反应,也合称集合反射。调节反射丧失见于白喉及脑炎。辐辏反射丧失见于帕金森综合征及中脑病变。5.阿罗(Argyll-Robertson)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所致,多见于神经梅毒。6.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tonicpupil)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只在暗处强光持续照射瞳孔才出现缓慢收缩,光照停止后瞳孔缓慢散大。调节反射同样缓慢出现,缓慢恢复。7.霍纳征(Hornersign)一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可伴同侧面部少汗。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及脑干网状结构的交感纤维损害。霍纳征,左眼(七)眼震第三章第八节P82前庭周围性和中枢性眼震鉴别听觉障碍见P82第三章第七节2.耳鸣无外界声音刺激,患者却主观听到持续性声响。是由听感受器及其传导径路病理性刺激所致的主观性耳鸣。3.听觉过敏概念声音呈病理性增强,即患者感觉到的声音较真正听到的强。病变常见于面神经麻痹时,因镫骨肌瘫痪使微弱的声波振动即导致内淋巴强烈震荡而引起。感觉:舌后1/3味觉,咽、软腭等感觉(孤束核)舌咽N运动:咽部肌肉(疑核)副交感:腮腺分泌(下涎核)感觉:外耳道、耳廓凹面皮肤(三叉N脊束核)迷走N内脏感觉(孤束核)运动:咽肌、软腭(疑核)副交感:胸腹腔内脏(迷走N背核)临床症状:球麻痹(延髓麻痹)副神经accessorynerve舌下神经(hypoglossalnerve)第五节肌肉第六节运动系统1.锥体系统上运动神经元: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形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2.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细胞运动核及其发生的神经轴突。3.锥体外系统4.小脑系统(二)传导路巨锥体细胞→锥体束→经辐射冠→内囊(后肢和膝部)→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前根→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接受单侧的大脑皮质的支配。特点:二级神经元,一次交叉b.除面N下半核和舌下N核外,余颅N核均受双侧支配c.锥体束与躯体是对侧支配关系体征(一)弛缓性瘫痪-定位诊断(二)痉挛性瘫痪-定位诊断2.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可引起类似皮质病损的对侧单瘫;病损部位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3.内囊(internalcapsule):运动纤维集中,出现“三偏”征4.脑干(brainstem)表现交叉性瘫痪(crossedhemiplegia)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第七节感觉障碍一、感觉-概念1、痛、温觉皮肤、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