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析福建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努力****恨风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难点解析福建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同步练习.docx

难点解析福建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同步练习.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难点解析福建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B.天然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天然硬度最大的物质B.二氧化碳能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C.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书写档案时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SiO2B.Al2O3C.AlCl3D.Fe2O34、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B.氧气能供给呼吸是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C.稀有气体被填充在灯管中,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5、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物质是A.B.C.D.CO26、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Ⅰ、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7、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则做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B.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都相同,所以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8、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的空气。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A.COB.O2C.CO2D.PM2.59、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A.酒精挥发B.食物腐烂C.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人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10、利用燃烧原理可有效控制燃烧的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B.家庭用煤将“煤球”改为“蜂窝煤”,可使煤燃烧更充分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与生活。试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某班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野炊时,将树枝架空燃烧,“架空”的目的是______;野炊结束后,为了防止发生森林火灾,同学们用沙土将火星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2)小熙家的生活用水来源于井水,长期使用该井水后的水壶出现了大量的水垢,小熙认为该水属于______(填硬水或软水)。若要证明小熙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使用______进行检验。(3)下图是自来水生产流程的简化图:①流程中起到絮凝作用的试剂A常用______(填物质名称)。②流程中的“过滤”在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③试剂C可以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一氧化二氯,可用稀盐酸与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得,反应还会生成氯化钠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现有下列实验仪器:(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_;b________。(2)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要用到________(填标号),用过后应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3)加热时b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g中的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__。(4)给a中的液体加热,应在a底部垫石棉网,以防止________;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试剂时,标签要_________。3、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达平衡,最终实现“零排放”)如图1的目标。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_____。有专家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没有捷径可走,首先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____________。(2)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a.植树造林b.风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