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季羡林怀念母亲教案1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3、积累语言。二、教学重点、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三、教学准备: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2、孩子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孩子阅读后谈体会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1、师配乐范读课文。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2、孩子自由练读。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孩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孩子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孩子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孩子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孩子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评价孩子的板书,指导孩子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孩子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生:还有祖国母亲!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孩子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1)孩子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指名朗读日记。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3)理解,感悟后引读: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1)孩子谈谈体会。(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查答案。(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孩子交流。(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孩子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