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篇: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识字1春夏秋冬教学目标:1.认识“霜、吹、落、降、飘、游、池、入”等10个生字和“雨”字头、“阝”旁2个偏旁;会写“春、冬、风、雪、花、入、飞”等字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入”与“人“的不同,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了解春夏秋冬的特征,知道春夏秋冬是个美丽的季节。教学重点:1.认识四季特征。2.掌握生字词写法。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流利地,有节凑感地朗读课文,学会用重点词进行口语训练。2.按顺序(远近、左右)观察图画的方法。3.利用愉快教学法让学生更好有兴趣掌握课文中心思想。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3.出示:霜和雪(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3)出示词串三和四。(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重点关注“春、冬”:两字的撇和捺要舒展。“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2.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四、反复朗读,加强巩固1.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顺序读,也可以打乱顺序自己调整读。2.班内交流读。方法1:按照词语——词组——词语——词组的顺序。方法2:调整次序,如:春风——春风吹夏雨——夏雨落秋霜——秋霜降冬雪——冬雪飘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4.教师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姓氏歌教学目标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2.了解姓氏。教学准备、资料百家姓资料、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的经典诗文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二、诵读汇报(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的经典诗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出示《百家姓》课件。)1、集体齐读《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都可以,能说多少说多少提示:谁知道中国姓氏的来历呢?其实每一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