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地化应用解析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4.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油藏地化应用解析学习教案.pptx

油藏地化应用解析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England(1990)根据油藏流体非均质性和混合作用原理,应用气油比等参数研究了英国北海Forties油田(yóutián)的横向分隔性。福蒂斯油田地下(dìxià)原油密度梯度通过对全球各油田的观察(guānchá),发现当取样避开油/水和油/气接触带时,在某个连续的储层中,原油中的烃组成都是一样的,而独立储层中的原油几乎总存在着可测量的组成差异——分子组成差异。方法:GC,LC,GC-MS,87Sr/86Sr残余盐分析横向(hénɡxiànɡ)连通性Hwang等(1994)利用此法研究了苏丹(sūdān)Unity油田的石油组成变化和油藏连通性。下图为该油田Ghazal组砂岩层序的剖面图。上图为采自Ghazal组各砂岩层(A、B、D和H)原油的色谱图。可以看出除浅部砂岩(A、B)内的石油色谱特征在C12~C13区间内有一个下凹外,其余特征都很相似。下凹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B砂岩层内原油经受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造成(zàochénɡ)的。D、H砂岩层内原油没有或只有少许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虽然(suīrán)Unity2井的D、H层内石油显示出极其相似的烃的外貌,但它们的详细指纹仍具有明显的差异(下图)。D和H层原油所选择峰比率的平均差别为27.40%,而D层原油的配对分析中只为1.3%。在石油烃组成方面,A、B层原油也是彼此不同的,并且还与D和H层不同,这些组成的差异表明,该井的油藏在垂向上是不连续的。根据(gēnjù)Unity油田2号井和9号井的对比,H层的原油分析不仅表现了几乎相同的烃色谱外貌,而且也展现了一致的指纹特征,这种相似性在色谱峰比率的星状图上更加明显(图)。这表明这两个原油来自相同的储层单元,且H砂层在2号井和9号井之间是连通的。与此对照,两井间B、D层的原油烃类组成则具明显的差异,这表明在B、D层内存在有侧向障碍。(3)根据油田水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流动屏障(píngzhàng)油田水的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可以为井内确定潜在流动屏障(píngzhàng)提供重要的信息。在水层和油层内,残余盐分析(RSA)87Sr/86Sr突变通常表明油层间存在流动混合的屏障(píngzhàng)。因此,RSA可提供一种预测流体流动屏障(píngzhàng)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判别横向上分隔层,无论在含油区还是在含水区都是可能的(Smalley等,1992,1995)。图8-3-7展示了北海油田侏罗系浅海砂层的水分析资料。在这个层上有可能形成垂向流动(liúdòng)障碍的唯一地质因素是一层页岩和三个方解石胶结带。图8-3-8展示北海某油藏RSA87Sr/86Sr分析资料。根据砂岩储层压力资料表明,流体垂向上流动有两个主要屏障,分别位于5、6储集带的顶部。A、B、C三口井RSA87Sr/86Sr形态特征十分相似,储集带4的RSA87Sr/86Sr比值随深度(shēndù)增加稍有下降,储集带5的RSA87Sr/86Sr值随深度(shēndù)增加基本不变或稍有增加。在储集带6的顶部,三口井的RSA87Sr/86Sr均明显增加,进入储集带7后变化又慢下来。这表明储集带内部可能存在流动屏障。二、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在一些油藏中的贫油带和含水区内,通常可发现呈席状分布的焦油席(Tarmats)。焦油席是油藏内一种特殊(tèshū)的石油非均质性现象,一般分布在石蜡型原油的油藏中,富含沥青质,其浓度达到石油C15+馏分的20%~30%(Wt),厚度一般为1~5m。焦油席与上覆石油柱间具有成分突变的界面,一般都接近于地质上的不连续面(如油水界面或渗透率差异带)。焦油席是从与其所处油柱中的原油衍生而来的,但与油柱比较,含焦油席的岩心样品呈现出较高的孔隙度和横向渗透率。岩心抽提物的棒色谱分析表明,在轻质油油藏中,小型(10cm至1m)的焦油席是普通存在的。重质组分倾向(qīngxiàng)于残留在储层中棒色谱(sèpǔ)/三、油气运聚成藏史研究成藏石油在组成上往往具有非均质性,England等(1987)以及England和Mackenzie(1989)提出,油藏内部诸如气油比和生物标志物比值之类石油成分参数(cānshù)的变化,可以解释为由于油藏石油充注聚集期间继承性保留的油源相和成熟度的差异所致。1.研究内容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研究油气藏运聚史的主要目标是:根据油气藏内油气水和自生矿物的分布与来源及其在空间上、组成上的变化,来反映盆地构造(gòuzào)发展史,烃源岩成熟度的分布,油气运移路径和聚集时间等。2.研究方法用于确定油气藏形成(xíngchéng)时间的传统方法主要有:(1)根据圈闭形成(xíngchéng)时间确定油气藏形成(xíngchéng)时间;(2)根据生油岩主要排烃期确定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