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菌解毒铬渣机理的初步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Ch1菌解毒铬渣机理的初步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Ch1菌解毒铬渣机理的初步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Ch1菌解毒铬渣机理的初步研究的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铬渣是由铬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在铬酸盐生产、电镀、制革、电子、磁性材料等工业中大量产生。铬渣中富含铬(Cr),属于重金属污染物之一。铬渣中的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对铬渣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铬渣中的铬主要以Cr(Ⅵ)的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毒性和致癌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解决铬渣处理问题中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将Cr(Ⅵ)转化为较为安全的Cr(Ⅲ)。菌解毒铬渣技术作为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处理铬渣的方法,正在逐步得到广泛的关注。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旨在对菌解毒铬渣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株,建立相应的菌种筛选系统。2.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铬渣对菌种进行耐受性测试,筛选出适合铬渣生物处理的菌株。3.通过静态培养实验和连续传代培养,观察菌种在不同铬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和铬还原能力。4.对在铬渣中生长的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初步探讨菌种对Cr(Ⅵ)的生物还原机理,以及通过生物处理将Cr(Ⅵ)转化为Cr(Ⅲ)的机制。三、研究进展1.微生物菌株的选择和筛选经过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了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代表的几株优异菌种。2.铬渣对菌种生长和铬还原能力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铬渣对菌种进行耐受性测试,确定了不同菌株对铬渣的适应性和铬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Cr(Ⅵ)浓度可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铬还原能力的提高,但过高的Cr(Ⅵ)浓度则会抑制菌种的生长和铬还原能力。3.连续传代培养和分离鉴定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实验,发现菌种在适宜铬浓度范围内可以稳定地生长和铬还原。同时,通过分离鉴定,初步确定了菌株的物种。4.初步研究生物还原机理在浸泡铬渣中的培养实验中,发现菌种可以有效地将Cr(Ⅵ)转化为Cr(Ⅲ)。初步推测菌种采取了类似于硫酸还原菌等铬还原菌的还原机制,以还原细胞内的NADH或NADPH为还原电子供体。四、研究展望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菌株的鉴定,以及其对Cr(Ⅵ)的还原机制和微生物菌株在实际铬渣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还将进一步研究菌种的活性代谢产物,以及菌种的生长、环境适应性和微生物与铬渣间质量传递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