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现代文答题技巧现代文答题技巧现代文答题技巧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借代的运用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三、具体代抽象。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四、工具代本体。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迁移突破】请写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词所代表内容1.她静静地在金黄的草地上坐着,脸上竟有「彩霞的颜色」。答:2.衣索比亚是个穷困的地方,到处都是「褴褛的衣、光赤的脚」。答:3.半生的漂泊与历练,使他炼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答:4.昨晚,在「沉睡的森林裡」,我彷彿又看见了童年的那只风筝飞扬。答:5.我深深地感动于海的「咆哮」与「无言」……答:6.「这条波光潾潾的彩带」,流过几万里,流过几千个世纪。答:7.不停地敲打着、探听着,「树医生」始终不会退休。答:8.铁幕裡的人民穷尽一生,无非只希望能看见「飞翔的白鸽」。练习答案1、生动、愉快的神色2、穷人3、洞察力4、童年时光5、海的狂暴和温柔6、河7、啄木鸟8、和平现代文答题技巧2“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是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总体性要求,具体考点包括3个能力层级共9项内容。高考命题在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时,共有两种题型两个大题,即在第一卷客观性选择题中检测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共有4个小题12分;在第二卷主观性试题中检测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共4个道题,18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题上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我们认为除了平时多阅读勤思考多练习,还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并且灵活运用。首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大体意思。如从文本的标题入手明确文本的表现对象,并且多方设问:本文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对象的?表现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作者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尾注或夹注入手,力争大体了解文本的写作背静,或者与文本有关的情况等。从题干的设问,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入手大胆推测文本的表达技巧和大体内容,以进一步验证前面的推断。例如,广东省20xx年秋季的高考试题第五大题《说树》,从标题入手,我们知道文本是以树为表现对象的,第一段主要内容和第二段开头部分文字是从乡情(或对故乡的感情)角度来表现的,第一段的末尾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表现的,第三段主要是对与树相关的经历(探索树的精灵)的回顾,第四段是从树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表现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现树呢?从第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表现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艺术的认识。从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E项中,我们进一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