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和远方作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和远方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诗和远方作文1七月,时值盛夏,碧蓝如水的天空偶有飞雁划过,我终于怀着满心希冀,站在了向往已久的土地上。北京是我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的城市,小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素养不够,等心智成熟一些了却又没有时间过来,现在我的到来算是应了那句“进京赶考儿去”吧。夜幕轻下,华灯初上,我独自在前门大街上漫步。和预想的喧闹不同,这里的人群虽熙攘,但只是繁华,无关聒噪。偶有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声传来,却也只觉悦耳生动。顺着道儿走,不觉间已经邻近天安门,我调整了一下呼吸,放慢了步伐,徐徐前行。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朝顺治年间更名为天安门。我是一个酷爱历史,钟爱古迹的人,站在天子脚下,面对已然伫立在身前的天安门,历史的碎片一幕幕涌现,我一瞬间热泪盈眶,心头更是无法言说的震撼。这是政治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民族的象征。翌日,我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处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是明、清两朝的皇城。我们从午门进(因古代总说推出午门问斩,故我们只能从午门进从神武门出。)就到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外朝,也就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庆典的场所。真是“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呐。我扶着护城河上的汉白玉栏杆缓步前行,用心感受着它的庄严与肃穆,指尖传来的凉意让我不禁痴想:几百年前,是否也有人缓带轻裘的款步走过这里呢?我几乎走遍了这里开放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走遍了曾无数次午夜梦回的紫禁城——这个满是“琉璃鸳鸯瓦,朱漆大红牖”的地方。对于这里,我无疑是陌生的,对于紫禁城,又似乎有些熟悉感。这样绝妙不可言的情愫我把它称做情怀。远去的人儿啊,这里依旧青砖黛瓦,却不知故景是否依旧?我的故乡是长沙——一座美丽繁华的山水洲城,对于故乡,我同样热爱,但她却让我彷徨,每天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更是让我无暇欣赏它的美。我惴惴不安,总想挣脱束缚,想要做一些有情怀的事情,想去寻找我生动的灵魂。后来我爬上了景山,这一切的彷徨与不安,在我眼神触及到故宫全景的一刹那烟消云散,我想这大概是伟大的历史沉淀赋予我的气定神闲吧。我享受这种令人心静的满足感。林徽因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们的生活已经千难万险,那就更要勇敢地去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去体会那真正的平静。最后,我想用七堇年的一句话来结尾——“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诗和远方作文2生活的时间的长岸无涯无际,一路光怪陆离、欢歌笑语,有时你只顾着应付魑魅魍魉,专注于“苟且”,但有时你累了抬头,前方,周遭,尽是“诗和远方的田野”。对于史铁生,什么是他的“苟且”,什么又是他的“诗和远方的田野”?我暂且来回想一下,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活到最肆意的年纪上突然瘫痪,这算不算是“苟且”?终日只能囿于一方轮椅中,却要怀着血淋淋的心去看别的同龄人踌躇满志,这算不算是“苟且”?一面心情焦躁暴躁冲母亲发火,一面又心酸于母亲的隐忍与关爱,这样的无法自控与无法原谅的深度矛盾漩涡,算不算是“苟且”?算是了。不过想象中的普通人如若遇见如此的事,会怎样?自生自灭,自暴自弃,整日活于痛苦与咒骂中,仿若一生的路上找不到亮光,找不到希望。但是史铁生并不是普通人,也胆敢不会去做出那样的事。他拉住了自己悬崖边的马,他选择了接受。他于地坛里终日的遐思与肯定和否定中,找到了独属于他的“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像极了初春时越冬而来的梅,内心冷傲却也柔软,像极了千涛万浪后海面的波痕,一番平寂却也历经过风浪洗礼,像极了广漠的荒野上砥砺站直的胡杨,它此时清脆生机,彼时或许受了风雨。史铁生意志之坚韧、心志之成熟令我赞叹,而这样的一个人能将目光从“苟且”中转移出来而转向“诗和远方的田野”,其伟大处,也自不必说。生活一定有苟且之处,一定有逆意迤逦之处,一定有无涯的绝望和黑暗之处,一定有你所深恶痛疾的、恨之入骨的苟且之处。而重点是,你不得不经历,你必须去经历。一个经历了“苟且”、经历了困顾、经历了绝望与黑暗的人,才会有机会会冲破“苟且”、冲破困顾、冲破黑暗,才能带着一颗坚强而柔软的、伤痕累累却已结巴的、自尊自省的心,去迎接生命里的“诗和远方的田野”。如若没有了“苟且”,我们只会单纯而幼稚、沉溺于甜蜜的美妙中,直至溺死。如若没有了“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只会阴暗而狠毒,堕落于苦痛的折磨中,直至累死。“苟且”和“诗”、“田野”是相对的,是相生相依、相灭相亡的,人之一生不能只有其一,而应二者皆有所品尝和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