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书的优秀散文今天,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因为做了一段时间的年报表,却收效甚微,心情异常沮丧,于是拿起一本从下面办公室顺手捎上来的《读者》看起来。当我把这本书看完时,不知不觉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合上书,心里竟然泛起一丝感动:连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有多久没有这么投入地看书了。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记得小时候,农村孩子都没什么课外书,要是家里有几本小人书,都会成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帮我订过一年杂志,是那种儿童文学方面的。杂志是每个月寄到学校的,每当老师将精美的杂志放到我桌上时,我都能感觉到来自同学们的羡慕目光,然后课余时间,总有同学围在我身边,一起津津有味地阅读。其实很多同学只不过是凑一下热闹,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去读这些故事,但我却总是被书里精彩的故事打动。订的杂志只有一本,而且只订了一年,这远远满足不了我的阅读需求,于是我眼光瞄向了我的一位表哥,表哥比我大两岁,家住萍乡,他家家境还可以,所以书也买得多。那时几乎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到他家去过,没有别的目的,就是去看书,他家的小人书、作文书、童话书等等,我全部要看完,即使这样,我还是觉得远远不够。那时候萍乡有摆地摊看书的,不记得几分钱看一本了,那些地摊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一蹲就是半天,那时姑姑拿给我的零花钱,全部送给摆书摊的小贩了。表哥家的书有时候看了还不够,碰到特别喜欢的还想带回家,表哥自然不会答应,因此就只有偷了,把小人书藏鞋子里,是我惯用的伎俩。记得有一年冬天,为了偷回几本《小溪流》,我特意理了个光头,戴一顶北方人冬天才戴的护耳大棉帽,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我就将书藏在帽子里带回来。寒暑假我有时也会去醴陵我大伯家,大伯的儿子只比我大一岁,他家里也有书,只是他们有些看不起我们这些乡下人,去他家免不了有时候遭白眼,所以去得少,而且从不从他家带书回来。记得初中的时候,武侠小说和爱情小说开始在校园里风行,好多男同学每天捧着梁羽生、古龙、和金镛的小说废寝忘食,女生则捧着琼瑶的《梅花烙》、《几度夕阳红》呀什么的,每天装一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神情。我对武侠小说和爱情小说都不感兴趣,所以很少看,我看的书很杂,并且偏爱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那时候对莫泊桑很是崇拜。高中的时候,上栗中学旁边有个邮政局,那里有好多杂志,我总喜欢去那个地方买书,什么《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短篇小说选》、《微型小说选编》等,都是我最喜欢的,里面的故事都贴近生活实际,而且相比大师们的作品,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更适合学习和借鉴,高中时候印象最深的要数三毛的自传,三毛的作品自然纯朴,不带雕饰,让我不止一次地产生独自去流浪的想法。当时也迷过汪国真的诗,并且特意用个精美的笔记本,将他的诗抄在上面,有兴致的时候便摇头晃脑吟诵,自我陶醉一番。真正读书是进入萍乡高专后,那时候学业上轻松了不少,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我总觉得读书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压力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入书,才能真正进入到作者的思想里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的所要表达的东西,有私心杂念的时候读不了书,读也是过目就忘。在萍乡高专的三年,我是在用心读书,那时候并不想出来教书,而是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所以读书的目的性很强,不仅仅是陶冶情操,更重要是的学习写作技巧和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那时候图书馆里每期新到的《十月》、《收获》、《小说月报》、《钟山》等,都是必读书籍。有时候还到萍乡西门的旧书店去淘书,碰到运气好,就能淘到不少好书,书虽是旧书,但绝不会影响阅读的兴致。记得那时候淘得多的是八十年代的反思小说和伤痕小说,八十年代的作家思想比较纯,文章也写得纯,那个时候正是思想变革的时候,各种试验文学令人眼花缭乱,而九十年代的作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归了类,分了好多流派。那时候更喜欢西北作家群的作品,如格非、莫言等,格非的作品有点怪诞,不用心读不懂,但思想内涵深。古典文学一直是我最爱的,特别是先秦时期,感觉那个时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纯的一群思想家和文学家,先秦诸子的作品,都有其深厚的思想主张,可以说一个人就形成了一个流派,这是后来的文学家无法企及的高度。看老子和孔子的作品,甚至让我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因为直到现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这样有思想深度的伟人了。当时,一本厚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我几乎把里面的文章和诗词全部背了,可惜到了现在,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读名著也是从高专开始的,读《简爱》、《斯巴达克斯》、《梵高传》等等,但自己感觉名著还是读得不多。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只钟爱《三国演义》,《红楼梦》没有读完,《西游记》让电视给害了,《水浒传》则在心里有点不屑:感觉这本书只刻画了一群草莽英雄脸谱,并无特别之处。外国的名著读得不多,读完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感觉斯通的传记写得好,便再去读他的《达尔文》传,却让人觉得太枯燥。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