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搭石》的教案设计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教学目标】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歌曲《让世界充满爱》。2、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1、教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学生自由说说对格言的理解。3、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2、交流读文感受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聚焦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⑴课件出示搭石图,找出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⑵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小溪、石头。⑶诵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板书小小搭石寻常景)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感受风景这边独好1、谈话,传递读文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他的文字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老师相信,会读书的同学,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有的画面特别感人,有的画面特别让人激动,有的画面特别的美。你可以在旁边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2、学生静静地默读课文,想象画面,并加以批注。3、反馈: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此时此刻,你觉得哪幅画面就在眼前闪动?随机板书:细细摆放为他人⑴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⑵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4、精读课文,品词品句: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⑴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预设评语:你走得轻快而平稳,真棒。我能感受到你们小组走得真默契。你读得有声有色,谁能说这不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呢?你的朗读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真是画一般的美。⑵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⑶配乐朗诵: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课件出示文章第三自然段。)师(描述画面,再度激荡学生的情感):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⑷回归主题,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