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docx
上传人:文库****坚白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docx

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一,楔子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者遇到一些自认为怀才不遇、因而满腹怨气的人,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很牛,可是没有遇到知音伯乐,因此与周围环境不合拍,总觉得别人小看了、轻视了自己的才华。实际上经常觉得自己很牛的人,其实都是因为圈子太小了。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以为自己是老大。怎么劝说这些自认为满腹才华的人,俯下身子来踏实工作呢?有不少方法,但是许多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这些胸怀天下的人也听不进去。我想,有个办法可能较为有效:你自以为怀才不遇满腹经纶,你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不就行了?是真才干,自然得到了检验,你还得到一匹千里马;是滥竽充数,只是嘴上功夫,这一试也见了真章。格局与圈子二,历史上几个怀才不遇者的经历,见识不同格局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1,贾谊是怀才不遇吗?小时候读贾谊的《过秦论》读来认为是策论的最经典论文,朗朗上口,把秦朝兴起和覆灭的原因给说透了,“一夫作难而七庙毁,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佩服贾谊的才华。后来读到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为贾谊的怀才不遇而抱屈鸣不平的,认为汉文帝应该以国士待之,文职仪天下苍生大事,才符合皇帝求贤若渴、大臣竭力效忠的情景。在司马迁编纂的史记里,司马公是把屈原和贾谊放在一起的,看出来司马迁基本上和后来的李商隐抱同样的观点:贾生怀才不遇。实际上司马公有些偏颇。屈原遇到的是信任谗言的楚怀王,楚国都城被攻破之日投江自沉;贾谊遇到的是来自民间知道疾苦的汉文帝,亡国之君楚怀王怎么和兢兢求治的汉文帝相比?况且贾谊的一些建议汉文帝已经采纳了,汉文帝对贾谊也是一路提拔。只是贾谊的进言和年轻气盛,引起了周勃、灌婴的嫉妒,才向文帝进谗言要求变出贾谊。文帝来自代国,在中央支持不够,不能够驳了或者说还不敢这些老臣的面子,因此不得以将贾谊发配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几年后文帝想起贾谊,宣室问政,表面上谈的都是鬼神;贾谊也很想继续兜售削藩以强化中央集权的主张。汉文帝应该是自忖不是时机,不到时候,因此问的都是鬼神之事。实际上正说明了汉文帝的意向:削藩,现在还不是时候,听听还有什么高论。你想,诸侯国的细作遍布京城,如果文帝召见建议削藩之人,问削藩之事,不会给诸侯国打草惊蛇吗?另外,正因为汉文帝觉得羽翼未丰,实力不够,所以要忍,要等。但是,贾谊应该是没有悟到汉文帝的心思。回去后,郁郁寡欢,反正是不开心。等梁怀王摔死之后,更是自己忧郁成疾,33岁就去世了。如果贾谊能够悟到汉文帝的心思,等到汉景帝的时候,他也不过40多岁,正当壮年,正好可以在励志削藩的汉景帝朝廷大展身手。所以,我认为贾谊不是怀才不遇,是少年盛名与才华遇到阻力,是自己格局、气度、见识小,没有熬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时机。2,苏东坡是怀才不遇的,他找到了生活的闲适和心灵的绽放中国王朝当中,北宋经济文化上是一个高峰,但也是一个脂粉气比较重的朝代。这也是为什么后代称之为积贫积弱,因为遇到谁都是败仗,连一个小西夏国竟也让大宋无可奈何,更别说虎狼之师金朝和蒙古军队了。我以为北宋的皇帝当中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算个男人,宋仁宗赵匡义只能算半个男人,幽州城下一次败仗,就再无言战的勇气。后代更是一窝不如一窝,到了宋徽宗宋钦宗,直接变成投降皇帝。北宋的大臣也挺有意思,有三个大臣的争斗,也是政见之争主宰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北宋王朝的改革之路。我称之为北宋的三个男人,王安石,司马光和苏东坡。王安石属于激进的国家资本主义改良派,在说服神宗进行变法之后,王安石大权在握强力推行青苗法等变革法案;王安石的改革有成功的地方,更多的地方过于激进不切合当时发展实际,因此遭到了豪强地主集团的强烈抵制。在王安石这个拗相公执政的时候,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是被罢黜一边的。所以他干脆躲起来编书,利用25年的时间编写《资治通鉴》。等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复出,把王安石执政的成果不论好坏,一律推倒重来,走向了事物的另一面。苏东坡是忠于事实,忠于自己的。对比王安石的左派,司马光的右派,苏东坡倾向于平衡中庸论。因此在王安石占上风的时候,苏东坡反对王安石派不切实际、搞得民不聊生的做法,因此受到王安石集团的排挤;等到司马光执政,把王安石的变法不论好坏全部推到,包括一些已经见到效果的,苏东坡又站出来发声批评司马光,因此也遭到司马光集团的打击。苏东坡的执政理论是秤杆秤砣论,讲究平衡,不可偏执。但是两派掐架,争得你死我活,大臣都被被迫选择站队的时候,苏东坡的中立遭到了两派长时期无情的打压,所以苏东坡除了在密州、徐州、杭州执政的时光,基本上是在发配流动过程中。按照苏东坡的才华,即使在当时,受欢迎程度远超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宋代词冠魁首。短暂的执政也是成绩斐然,密州出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