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传媒市场化转型中的新闻权力寻租摘要:传媒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权力寻租现象,损害了媒介形象和公信力;新闻权力寻租是传媒与利益主体的价值同构与共谋,是一种对新闻资源进行错误配置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传媒体制转型给媒介腐`提供了土壤,监管缺失导致新闻寻租的现实可能;遏制和防止新闻寻租,必须创新制度规范,建立传媒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定惩治条例,加大外部制度的监管与约束。关键词:传媒市场化转型新闻权力寻租在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带动下,中国社会走向了全面转型的道路,顺应这种浪潮,大众传媒也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了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主体。传媒市场化给新闻媒介带来了诸多积极效应,媒体走向市场后更具活力,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也掌握了更多的自主权,市场化给媒体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众媒介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挥之不去的弊端和问题。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媒体,在价值取向上容易走入误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导致一些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媒介行为出现,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破坏了媒介形象,也严重损害了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媒体的不良行为是媒介和利益主体的同谋,反映了传媒市场化进程中的被迫与无奈,凸显了媒介体制转型之痛。一、作为媒介腐`的权力寻租传媒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营后,失去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媒介在完成新闻宣传任务的前提下,必须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现实的生存压力迫使媒介不得不广开源路,在传媒经营上下功夫,以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谋求正当的利益无可厚非,问题是媒介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利益往往会吞噬传媒的社会责任,导致媒介一系列腐`行为的出现,新闻权力寻租的腐`现象屡有发生。“媒介腐`是媒介组织市场化经营过程中滋生出来的病菌和毒瘤,媒介腐`是媒介话语权的权力寻租行为,严重地危害了媒介组织的公信力。”[1]今天,新闻腐`行为成为媒介挥之不去的阴霾,不仅损害了传媒自身形象,也阻碍了传媒健康、良性的发展。“寻租是一种典型的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2]新闻寻租是指新闻单位或新闻从业人员利用手中的新闻权利,为团体或个人谋求金钱或利益的行业行为,是一种对其他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新闻寻租形式多样,包括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商业策划、新闻掮客等等。这其中既有记者的个体行为,也有媒介的集体行为;既有秘密寻租,也有公然创租。在众多的媒介腐`、新闻寻租行为中,有偿新闻是其中最为典型、突出的一种。在传媒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有偿新闻以各种形式、面目出现,有些伪装巧妙,有些形式隐秘,但只要稍加辨析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变相广告,大多都是企业、个人为了宣传自身形象、扩大知名度而为,只不过这种包含广告目的的信息是以新闻的形式呈现的,是一种“广告新闻”。如“新闻从业者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暗箱操作,以种种理由把应刊发、投放的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从中牟利;媒体与商家合谋或以新闻的名义传播广告讯息,或在新闻栏目、新闻版面、新闻时段故意模糊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强迫受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3]有偿不闻也是新闻权力寻租的常见形式,所谓有偿不闻,即媒介收受企事业单位提供的钱财或广告费而故意隐匿、扣押新闻,是一种利用手中的批评报道权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近些年来,屡见不鲜的“封口费”现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有偿不闻。2002年的山西繁峙矿难、2005年的河南汝州矿难、2008年的河北蔚县矿难都先后曝出了媒体记者收受“封口费”的丑闻。除了被动s贿外,某些媒体、记者往往会主动出击,以曝光负面新闻相要挟,主动索贿或拉广告,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变相的新闻敲诈。《鄂东晚报》曝光丑闻、强拉广告的事件可谓其中一典型。据统计2003年一年报社从当地一些学校敲诈所得的款额就有100万元之多。《鄂东晚报》形成的报社领导-记者-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食物链”,令人触目惊心,传媒的道德良知已经消失殆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