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一劳动放假期间安全提示通用多篇【概述】五一劳动放假期间安全提示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五一劳动放假期间安全提示篇一放假通知各位家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节假日安排精神,现将我校2022年“五一”放假安排通知如下:4月30日(周六)至5月4日(周三),共放假5天。4月24日(周日)、5月7日(周六)正常上课。五一小长假,安全不放假,我们诚恳希望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醒孩子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安全防护!防疫篇五一假期期间,请大家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各项措施,非必要不出扬,确需外出的,要向学校报批,且不得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设区市。请家长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坚持健康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学生共同居住人员如有变更的,要及时告知班主任。同时,请密切关注各省市地区的疫情发展态势,如家庭成员与疫情防控部门公布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有交集,请主动向社区报备,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流调和相关管控措施,并将这一情况及时告知班主任,以便学校及时了解情况。请家长和学生加强自我防护,落实个人健康防护措施,日常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非必要不到人员密集场所,不接触有本土病例地区的来扬返扬人员。防溺水篇溺水是中小学生意外伤亡的头号杀手,春、夏季是溺水事件的高发期,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远离危险水域。一、教育孩子做到六不准: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6、不准擅自下水施救。二、家长要做到”四知道”:知道自己的孩子去哪里、和谁去、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交通安全篇五一人流多,车辆多,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是规避风险的不二准则。最基本的是,让孩子牢记交通安全规则,不横跨马路,不追车赶车,不闯红灯,不低头看手机。千万别让孩子在街上乱跑,万一闯入机动车的视角盲点,后果不堪设想。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走路时观察路况,开车时聚精会神,过马路走斑马线或天桥,拒绝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辆等。另外,家长要教孩子如何防走失、防拐骗,不单独出行,不前往偏僻的地方,不理会陌生人的搭讪。一旦被拐骗,应向人多的地方靠近,大胆向路人求助,看到民警、协警、辅警等要大声求救。消防安全篇节日期间用火、用电比平时增多,加上当前正值春夏交替之际,天气多变,引发火灾的潜在因素增多,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火灾。让孩子学习消防知识,提高安全防护必不可少。一、家庭消防安全1、要在家长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使用家用电器;2、不要私自玩电,特别是当家里没有人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电源都关闭或拔掉;3、不要乱插、私接电源,特别是不要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4、使用燃气灶要注意安全,用完后,要随手关阀门,同时特别要注意用液化气做饭、烧水时要专心看守,以防水把火浇灭。二、家庭火灾处理办法1、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2、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3、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等灭火;4、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尊敬的家长朋友,孩子的健康、快乐、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您的呵护,放假期间,请您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与孩子一起度过一个温馨难忘的假期。希望家长能督促孩子合理安排学习、阅读、娱乐、锻炼和休息时间,在平安和健康中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劳动节!五一劳动放假期间安全提示篇二在这枝繁叶茂、繁花盛开的美好时节里我们迎来了“五一国际劳动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2022五一放假为: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为正常工作日。为了让孩子们能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充实的节日,希望各位家长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及安全防护工作,现将五一假期安全教育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防控安全1、假期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游玩。五一期间,疫情防控不能忽视,请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出市游玩。2、关注孩子体温,如有变化,及时就医。3、外出时,要坚持佩戴口罩。外出回家、咳嗽后、打喷嚏后、触摸口鼻眼前、饭前便后都要用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4、凡是有从外地或者重点地区返回的直系亲属,家长应及时通知当事人到社区进行登记,并做好自己与孩子的防护工作,避免与当事人接触。家中有境外回国人员,应先申报,并立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