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Chord协议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改进Chord协议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基于改进Chord协议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改进Chord协议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对等网络(Peer-to-Peer,简称P2P)作为一种分布式计算和信息共享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对等网络中,各个节点都可以扮演客户端或服务器角色,共同协作完成数据存储、传输、处理等任务。当前,对等网络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P2P文件共享、P2P点对点视频、P2P在线游戏等。然而,对等网络中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如DDoS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假节点攻击等。其中,节点间信任的建立是保障网络安全运行的核心问题。Chord协议是经典的对等网络路由协议,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保证节点的扩展性。然而,在Chord协议中,节点间信任建立部分较为薄弱,难以有效防止假节点攻击,对网络的安全性产生威胁。因此,一个基于改进Chord协议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模型应能在传输端与路由端解决对等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对等网络在浩瀚的互联网环境中保持强健的安全性,充分发挥其环境优势。二、研究相关工作目前,对于P2P网络的信任模型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Tamilarasan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信用门槛的节点信任框架([1]),该框架采用了基于信用积分的节点评估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恶意用户的入侵。Mishra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拓扑的可信共享模型([2]),该模型采用了节点相关性建模和路由优化等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性。Liu等人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P2P信任度量体系([3]),该体系集成了节点行为、社群结构、网络结构等因素,可以在P2P网络中有效地控制蜂窝攻击、Sybil攻击等恶意节点行为。然而,这些现有的研究都没有完全解决Chord协议在节点信任建立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会构建一个基于改进Chord协议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并且应用该模型在实际网络中运行,进行性能评估和安全性分析。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对现有对等网络协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2)优化Chord协议的节点信任建立机制,提高节点的可信性。(3)基于Chord协议进行进一步的安全协议设计,以提高P2P网络的安全性。(4)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应用改进后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2.研究方法(1)收集P2P网络方面的相关文献,并熟悉Chord协议的原理和特点。(2)提出改进Chord协议的信任建立机制,应用路由表、区块链技术等手段,增强节点的可信度。(3)设计基于改进后的Chord协议的安全协议,应用数字签名等技术,增强网络的安全性。(4)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应用该并发模型,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性能测试。四、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文通过改进Chord协议,提出了一种可靠的对等网络信任模型,在该模型中,节点的信任度建立是通过路由表、区块链以及数字签名等更为安全可靠的机制实现的。该模型的成功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对等网络的安全性和扩容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同时,该模型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为P2P网络领域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思考。参考文献:[1]Tamilarasan,P.,Nagappan,M.,&Venugopal,K.(2014).AtrustmodelforP2Pnetworkusingcreditthreshold.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Applications,87(5),34-39.[2]Mishra,S.,&Dave,M.(2015).SecureandresilientP2P-baseddatasharingmodelusingtrustthresholdingapproach.In2015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andAutomation(ICCUBEA)(pp.67-72).IEEE.[3]Liu,Y.,Qiu,M.,&Zou,D.(2019).AtrustmeasurementframeworkbasedonsocialnetworkforP2Pnetwork.JournalofAmbientIntelligenceandHumanizedComputing,10(6),2489-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