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有机废水的处理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工程问题。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可以对有机废水进行高效处理,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但是该反应器的启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因此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过程,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提高反应器启动成功率和稳定运行水平。三、研究内容1.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特点。2.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分析,并对影响反应器启动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3.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探究影响反应器启动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4.针对影响反应器启动的因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并进行实验验证。5.对反应器启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最终得出启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最优方案。四、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特点进行分析。2.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实验装置,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过程进行模拟实验研究。3.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相关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五、预期成果1.系统地分析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并总结影响反应器启动的因素。2.探究影响反应器启动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并进行实验验证。3.得出启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最优方案,提高反应器启动成功率和稳定运行水平。六、研究方案1.搜集文献,熟悉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特点。2.设计实验装置,模拟反应器启动过程。3.进行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反应器启动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4.对影响反应器启动的因素进行优化,提出相应的措施。5.进行实验验证,得出启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最优方案。7.编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七、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研究文献整理和分析(1个月)。2.第二阶段:设计实验装置和准备实验材料(1个月)。3.第三阶段:进行实验,采集数据(3个月)。4.第四阶段:分析实验数据,提出优化方案(2个月)。5.第五阶段:进行实验验证,总结结果(2个月)。6.第六阶段:撰写论文,准备答辩(2个月)。八、参考文献1.A.M.K.Porubcan,“Effectofloadingrateandhydraulicretentiontimeonanaerobicbaffledreactortreatingvacuumreservoirwater,”WaterResearch,vol.31,no.1,pp.133–142,1997.2.X.X.Yang,“ComparisonofUASBandABRinTreatmentofHighConcentrationOrganicWastewater,”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vol.37,no.22,pp.5343–5347,2016.3.J.Hartmann,M.C.M.vanLoosdrecht,andG.Lettinga,“Anaerobictreatmentofnitrogenrichwastewaterinupflowanaerobicsludgeblanket(UASB)reactoratlowtemperature,”WaterResearch,vol.31,no.7,pp.1568–1574,1997.4.G.D.LaPara,“Modificationstoananaerobicbaffledreactorforimprovedtreatmentofdairywastewater,”WaterResearch,vol.36,no.1,pp.103–110,2002.5.Y.Guo,W.S.Chiang,andK.C.Ng,“Start-upofanaerobicbaffledreactor(ABR)underdifferentmixingstrategiesandhydraulicresidencetimesfortreatmentofsyntheticwastewater,”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vol.39,no.1,pp.137–143,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