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章.docx
上传人:睿达****的的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育的文章.docx

教育的文章.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的文章教育的文章教育的文章1母亲说,她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去世了。母亲姊妹多,家里穷。虽然不识字,但母亲始终保持纯朴、善良、孝敬长辈、与人友善的良好美德。教育哥哥和我时,她经常用谚语,不仅贴切,而且效果极好。儿时,我对适应季节还没有任何概念,准备任性增减衣物时,母亲就会提醒我。例如,春节前后,我和小伙伴玩得满头大汗,想要脱掉厚棉衣时,母亲就会说:“‘打(立)过春,赤脚奔’,这还没打春呢,你不能脱!”待到春暖花开,气温渐高,我和母亲说要换薄衣服,她就会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过段时间再给你们换棉衣。”母亲这么说,我只好照办。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看到一个老爷爷在棉衣外面系了一根绳子,不知其故,就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腰中系根线,赛如添一件’,衣服扎紧了,风就进不去了,‘冷的是个风,穷的是个债’啊。”听母亲这么一说,我才明白原因。母亲还说:“‘腊月冻死懒汉’,人只要勤快,就不怕冷。”看到母亲冬日里劳动出汗的样子,我就明白了。等到我们上学时,母亲经常对我和哥哥说:“不要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哪有不吃苦就成功的啊!”有一天,老师来家访,我在隔壁隐约听到母亲和老师说:“老师,你放心,‘惯儿不惯学’,这个道理我们懂,我们绝不护短,一定严加管教,积极配合老师。”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我的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记得有一次,我同小伙伴有冲突,双方都动了手。一向温柔的母亲发火了,举起柳条狠狠抽我,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母亲教训。母亲一边流泪一边说:“‘桑树条子从小育’,等你长大了再管教就来不及了。才多大的人啊,就动手打人,长大了还得了。吵起架来‘出口无好言,出手无好拳’,哪有数啊!现在教训你,是防止你以后再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跟小伙伴吵过架、动过手,更没有骂过人。高中毕业后,我一直为人生的出路苦苦追寻,上过技能培训班、打过工、进过工厂……我整天苦思冥想,吃不好,睡不好,整个人非常憔悴。母亲心疼不已,经常跟我说:“孩子,你不能为难自己,要好好吃饭,‘吃一猪,不抵一呼’,要休息好,有个好身体才有好的.前途啊。我知道你想离开农村,我也晓得你不甘心学木匠、瓦匠手艺,但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你考虑好,想学我们就带你找个师傅。”当我对渺茫的前途垂头丧气时,母亲就劝我:“‘雨下不到一天,人穷不了一世’,你还年轻,不要灰心,要相信自己!你有什么想法,我们都支持你,人生的路要选择好,不要‘瞎子吃狗肉,块块是好的’,适合你的才行。”几个月后,我当兵入伍,母亲松了一口气,跟我说:“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我不这么看,到了部队后你要争气,干出样子来,这就是你的前途。”三年后,当我在电话里告诉母亲,我考上了军校,母亲喜极而泣。在母亲眼里,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成家后,母亲还经常教育我:“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不能大手大脚,不能铺张浪费,‘外面有个勤(挣)钱手,家中有个聚宝盆’,要慢慢聚财,家才能富起来。我知道你这个人好交朋友,交朋友也要看人,‘酒肉朋友朝朝有,事到难处无一人’。夫妻之间要和睦,不要总是责怪对方,‘话从心中起,说人说自己’,要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母亲用这些谚语教育我,朴素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我的一生。教育的文章2随着高考、中考的相继结束,在校的学子们即将迎来漫长的暑假。尽管我离开学校已20多年,但印象中,暑假是最值得期待的。暑期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但夏日里那不知疲倦的蛙声蝉鸣犹如一首首消暑催眠神曲,让你心宁神安、意悦身爽;那点点闪烁的流萤繁星让你的遐思飞越苍穹、链接万载;而成群结队下河凫水弄潮、踩蚌掏蟹、嬉戏打闹则是每天午后的必修课,还有每天晚饭后与小伙伴们准时到村头桥上纳凉听故事的快乐劲头,赛过如今的任何一场娱乐盛宴。暑假当然有作业,小学、初中时,暑假作业本仅薄薄一册,不消十日全能做完,剩下的是悠长的玩乐时间。高中时,暑假作业量增加,但也有足够的时间享受消暑的乐趣。时移世易。如今的孩子对暑假想说爱你不容易。同学周君,女儿在市某重点名校读高一,暑假未到,语数外等各科补习班的日程已排满。朋友刘君,儿子下半年要读初三,他从初一开始每个假期都安排儿子到社会办学机构上辅导班。两家长铆足劲头助力孩子拼搏前程。可怜了那两位正值舞象之年的孩子,每次见到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周君两口子都是公务员,家境较好,小孩上辅导班经济上没什么负担。而刘君老家在农村,现在某开发区机关开车,没有编制,每月工资两千多,妻子在一家公司做会计,月薪不足五千,小孩每学期的各科辅导费近两万,全年的学习花费就高达五万元。一个家庭把收入的绝大部分用在孩子教育上,除了有“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与执着,也不排除跟风的成分。正如刘君所言,“班上同学个个学,我家不学会掉队”。这也是社会办学机构日益红火兴盛的根本所在。在我的认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