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草原?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烈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2、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3、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4、背诵课文第1段。〖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烈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2、背诵课文第1段。〖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⑵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⑶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拟,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⑴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⑵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⑶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⑷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⑸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⑴指名学生读第2层。⑵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⑶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送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情。〕⑷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内容总结〔1〕?草原?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烈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2〕〕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