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喻的“隔”与“不隔”【论文关键词】比喻;隔;不隔;模糊性【论文摘要】比喻作为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倍受东西方学者的关注。文章试用模糊学理论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评价比喻的另一方法。一、比喻的基本问题比喻的研究,在中国和西方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在这里,主要谈论中国的研究。《墨子》中提到“辟也者,据他物而以明之也”。《文心雕龙》的“比兴”篇中,刘勰提到了“喻”的定义。“故‘比’者,附也……附理者,且类以指事”,此处可看出刘勰认为“喻”是以本体与喻体之间已存在的相似性为基础的。“且何谓‘比’?改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意者也”,此处,刘勰认为本体既可以是“意义”也可以是“事物”,而喻体既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单词”。古代人所说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现代对“比喻”所下的定义则比较易懂:“关于什么是比喻,不同的修辞学论着中所作的解说并不完全相同,比较通行的解释是:比喻使用与本体事物本质不同而又存在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描绘本体事物的修辞方式。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个部分组成。”比喻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比喻或比喻的作用是什么”。刘勰认为是“以附其华,惊视回听,资此效绩”。黎千驹教授的说明则可能更易懂,“比喻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当然,还有人认为是华丽其词藻或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者是为了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或仅是一位学习中的愉悦。这些都可以说明“为什么要用比喻”。二、比喻修辞的模糊性卡西勒尔在其《人论》转述着名语言学家麦克斯-缪勒的话“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写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歧义的词语。”这说明了语言和比喻的关系。雷克夫和约翰逊在《日常语言中的概念性隐喻》中说:比喻渗透进日常生活,不仅渗透进语言,而且渗透进思想和行动。维柯、卢梭、尼采等人都说过:整个语言都是比喻性的。这都说明了比喻是人类语言的特点之一。而模糊是人类语言的另一特点,且比喻的基础之一也模糊。三、“隔”与“不隔”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谈论了“隔”与“不隔”的问题: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当,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亦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少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少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栏杆十二独凭春,青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朱光潜先生对此段论述有另一番看法: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区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者似有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谢诗江赋原来都是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它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了,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这是朱光潜先生以情趣和意象来解释“隔”与“不隔”,也很有新意。四、隔与不隔和模糊德国语言学家安东·马尔蒂1908年在其所着的《对普遍语法和语言哲学的基础的研究》,一书中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某些名称运用的范围是没有严格划定界限的”。他举的例子是aboutahundred,sweetish,greenish,big,quickly,slowly.等。上面说“隔”与“不隔”是模糊词,但在比喻之中并不是“隔”了就模糊,“不隔”就不模糊。而是,模糊是比喻的基础之一。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比喻中的问题。五、比喻中的隔与不隔试举几例比喻句:1.小龙女美若天仙。2.上帝是父亲,是牧羊人,是国王。3.君子是水,小人是油。4.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有小姐的人家都抢不匀呢。5.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例1中,我们可知小龙女很美丽,但怎么美丽我们不太清楚了。因为“天仙”的意象并不具体稍微有些“隔”了,但此处的“雾里看花”用得正好和人们的心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