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审美赏析.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审美赏析.docx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审美赏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审美赏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审美赏析2022-03-0607:00:02小编:admin陶渊明由于从小读书,涉猎广泛,不但受到在中国古代占主要地位的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当时盛极一时的道家的思想的影响。而陶渊明却生活在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是一个“乱与簒”的时代。理想与现实矛盾重重,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饮酒·结庐在人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诗人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了离开污浊的上层社会和黑暗的官场,进入纯朴的田园生活后诗人心情的愉悦与宁静。全诗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歌开头几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句的是说,居住在人间却能免除世俗的喧扰,若问我何以能如此,心既远离尘世,身居喧嚣的闹市也如同住在穷乡僻壤一样。写诗人摆脱了喧闹的官场生活后,得到心里的安宁与清静。“心远地自偏”表明乐自己与那些达官贵人没有相同的情趣,现在处在田园,很少有人来往,自然显得偏远些。当然,如果陶渊明没有憎恶腐朽尘俗的感情,没有安于归隐的情怀,就不会有“心远地自偏”的心境。这几句诗,不但表现出隐居的乐趣,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了诗人厌恶官场、蔑视权贵的态度。接下来的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几句是说,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不经意抬头看见南山秀丽的景色*,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到了傍晚时分,迷蒙的山色*是那样的美丽,眷恋山林的归鸟结伴而回。看到此情此景,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要想辨别出来,却忘记用语言来表达。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篱”即“篱笆”,在古代诗歌文化中象征居住环境的清幽雅静。“菊花”在古代诗歌文化中主要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一个“采”字,一个“见”字,形象地把诗人的高雅脱俗的情趣、恬淡娴静的心境含蓄地表现出来。这不但境与意会,而且意境开阔,内蕴深厚。接着的四句,诗人从眼前的景象,特别是从“鸟归还”中,悟出了“返璞归真、任性*自然”的真谛,即鸟儿回归南山,人就归隐自然,二者的相同点就是对自然的崇尚。但是,这种思想在诗中诗人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诗人却巧妙地用“欲辨已忘言”作结,好像是诗人悟出的真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样的结尾,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表现出诗歌的含蓄之美。这首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在于融情入境,借物达理。诗歌中描写的景物都是田园美景,表现出一片宁静的氛围,然而,在这宁静之中,却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同时,借助于自然界中夜晚鸟儿回归山林,表现自己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对自然崇尚的情怀。总之,陶渊明的人格高洁,理想高远,而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开阔的境界,平和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歌创作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