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金刚经》得乐观.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诵《金刚经》得乐观.docx

诵《金刚经》得乐观.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诵《金刚经》得乐观诵金刚经得乐观2021-12-2502:00:02小编:admin如果要乐观,一定要诵金刚经,这是我的建议。金刚经一诵啊,真的全身都充满着阳气。有的人学佛后,跟鬼神接触的比较多,身上阴气就很重,阴气很重,运气就很倒霉,而且常常觉得很悲观。所以说,这不是佛法的错,只是我们没有运用好这个缘起。以前善海很难受时,我就跟她去诵金刚经,诵完了,就好了。悲伤是一种魔,很多人学佛会着悲魔,然后动不动就想哭。觉得人生无聊。这就是悲魔。这时只有通过金刚经的加持力才可以的。这就是金刚经的威力。现在每天晚上和善海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经,也感召很多众生来听经。念完以后,就唱伽蓝赞,然后念大悲咒,净场。就是请那些众生出去,要净场。这个很关键啊。修行人,要先学会保护自己。有些人,想要帮助恶道众生时,常常不知道保护自己,这样就很糟糕。很多阴性的众生跟了以后,慢慢的阳气就衰落了。所以要先学会保护自己,这一点很关键。年轻人,要有一股魄力,要多念金刚经,转变色身,然后增加阳气,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有劲。大丈夫,要重整天地的。哪里是我们天天冤亲债主来冤亲债主去的。所以这一点很关键啊,要多多诵金刚经,然后以一股强大的魄力,来做一番佛教的事业。金刚经真的很关键,如果烦恼时,也要去诵一诵,烦恼就会少掉很多。这是金刚经语言的加持力。金刚经上说,当有金刚经在的地方,一天天龙鬼神都要恭敬,向佛一样恭敬啊。所以我们要诵金刚经。天人喜欢听金刚经和法华经,鬼神就比较喜欢听地藏经,而孤魂野鬼之类的,更喜欢听地藏经。因为金刚经念了,身上发出来的磁场是很难旺的,很大的光芒,可以照到三十三天。光芒太大了,鬼神就有些怕,地藏经的磁场就是比较暗淡,鬼神比较喜欢。这是两点。金刚经的威力还体现在金刚经的语言,有一次,我给一个朋友坐禅修,他进去了,估计把前辈子恶道的种子翻出来,反正就是进入了可怕的境界。做过禅修的人,都知道,这个境界,不是我们思维能控制的。她进入了一个恶道境界后,我就叫她念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恶境界一下子就消失了。这就是金刚语的威力,实在不可思议。学佛的人,一定要阳气很足,阳气很足时,才能乐观。有的人,很悲观,是因为阳气衰了,那么阴气重,阴气重呢,就容易着魔,感召到冤亲债主,他们来报仇,这就是业障现前。所以我们要好好做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同时呢,也要多多诵金刚经,然后保持阳气,保护自己的阳气,这一点很重要。拓展阅读:金刚经知识1.无为就是:有所作为,但不以此作为而生我有所作为的满足念头,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即是无为。2.佛教修行方法:先破“我见”及自我己见,“我见”错误几率比较大;“人见”,客观的评价,这个比较正确;“众生见”,一切在众生眼里都不算什么;“寿者见”,人生如白驹过隙,对时间来说,时间太宝贵,干什么都是浪费。3.释迦牟尼在教人们成佛,善良的人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些人和佛祖有什么不一样呢?对于善良的人给我们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信任并去奉行。4.唯心注意是我以什么什么终日为真;唯物主义是我终日以什么什么为真。唯心主义是把一切看做心外之物。5.看了金刚经才知道,金刚经在说我们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们是什么——我们即是永恒。还有对于某些事,不要太执著;读金刚经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真、善、美。6.佛教是积极的,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对某些事情应该有积极的看法。对大家来说如何解说佛法呢?解说佛法那就有人信,有人不信,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与无为相对)——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刚经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恒的真理,应该像如来一样以这样的心态讲佛经:讲佛经时,不为外物所动,不动是非心念,不动执著心念,不动任何心念。7.“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就是说:众生及佛,佛及众生,只是心态变了一下。8.“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很多人都想见到如来,如果太执著,就会生成烦恼心,这样是不好的,不能心生清净,如来又是清净者,所以不能见到如来。9.读金刚经到这个时候使我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名字。有时候人们心中执著的相,只是虚妄的相(有时候又会被相所迷惑)。应用心体会这个名字(相)后面的本质。10.菩萨摆脱了四相,是因为他包容了四相,包容了四相后他们即是一体,对四相就没有了分别心,就没有了执著于四相的心。庄严佛土亦是如此,包容了世间一切不庄严的事,及得庄严佛土。11.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一笑:佛祖怕众生执迷于佛法不悟,故拈起一朵花来比喻“一花一如来”而不讲佛法,让众生放下对佛经的执著,让众生知道佛在心中,从佛经上是无法悟道成佛的。所以如果众生心里有佛,那么众生即是佛。(众生是没有得道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