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办学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努力破解人民群众“上好学校”难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教育需求,努力扩大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成果,根据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成立漯河市实验中学教育办学集团,特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市实验中学和各集团成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有效缓解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和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发挥市实验中学和各成员学校广大优秀教师的积极作用,缩短中心城区新建、薄弱学校和相对偏远农村学校的成长周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充分发挥市实验中学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标。二、工作思路以市实验中学为教育集团核心学校,西湖学校、丹江路学校、阴阳赵初中为成员学校,把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组建为教育集团。创新组织形式,发挥市实验中学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集团内学校办学活力,推进集团内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融合、管理一体,建设互动共赢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市实验中学和成员学校,保持学校法人、经费运行、隶属关系不变,集团运行周期为三年。市实验中学定期召集联席会议或举办活动,在教研教改、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师资交流、学校文化建设、办学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项目合作。使集团化办学成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扩大,整体提升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三、基本原则(一)坚持一体化共同发展注重推动集团内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办学资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紧密共享,建设一体共赢的学校发展共同体。(二)坚持融合中主动发展注重激发集团内每一所学校主动发展的活力,尊重集团内每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推动学校间优势互补和发展互促,实现集团内各学校多样特色的协同发展。(三)坚持多样式逐步推进注重考虑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教育发展需求和工作有效性为导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各项工作。四、组织机构(一)组建教育集团组织架构,成立教育集团理事会。市实验中学张凤坤校长任集团理事长,各成员学校校长为副理事长,集团成员学校书记、副校长任集团理事会理事。彭战中副校长任理事会秘书长,负责集团化办学的工作联系。核心校设立理事会办公室(核心校教科室负责),核心校教科室主任为办公室主任,核心校教科室副主任以及分校具体负责的科室主任为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集团具体工作的运营,管理等工作。(二)教育集团实施理事会统筹下的各成员学校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集团理事长全面统筹集团管理工作。集团各成员学校之间实行资源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责任共担。(三)集团理事长对集团内部的教育发展方向、教育教研资源、教研工作开展有统筹调配权。集团各副理事长负责为各成员学校第一责任人对各成员学校的人、财、物进行日常管理。五、工作举措(一)优化资源共享。对集团成员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行师资、信息、管理理念、课程资源、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方面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共享的集团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内各学校的最佳办学效益。(二)强化联合教研。集团成员学校之间定期组织开展联谊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教研合作,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创新教育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师共同进步。(三)推动教师流动。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高效共享。集团成员学校之间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商定学校之间教师的调配交流使用方案。(四)多元特色发展。注重考虑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教育发展需求和工作有效性为导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组建各种类型的教育融合,不搞“一刀切”,反对“两张皮”,多元互动,共同打造具有集团特色的课程群,在集团内共享使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五)创新机制。教育集团由市实验中学牵头,成员学校积极配合,建立符合各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章程,明确集团的宗旨、目标、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及各成员校的权利和义务等,约束和规范教育集团办学行为。理顺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在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水平。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充分调动成员学校广大教师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能动性,增强群体认同感与归属感。(六)建设队伍。集团内师资协调由核心校牵头,成员学校加强协作。按照“总量不变、结构合理、促进均衡、盘活优化”的原则,根据集团各成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需要与特点采用点对点交流、结构补缺、跨校执教等方式建立积极有效的集团内教师交流和领导交流模式。盘活集团骨干教师资源,加快集团学科名师建设,形成一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