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琵琶行教案(通用多篇摘要:琵琶行教案(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琵琶行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2、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3、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2、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难点: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等方式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处境,进一步理解他们产生共鸣的原因,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感情基调。〈二〉教学过程1、听诵读录音,了解课文梗概。(用一句话概括)2、诵读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1)找出写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2)诵读相关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4、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1)找出写诗人当时处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2)诵读相关句子,结合课文注解③,再作一些关于作者身世的补充。5、两人的遭遇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原文诗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解释“沦落”含义,并结合以上(1)、(2)点进一步理解两人“沦落”的具体表现:琵琶女:年轻貌美、技艺高超、欢笑作乐——年老色衰、冷落飘零;(怨)作者:京城高官、高朋满座、诗酒流连——谪居卧病,凄凉落魄。(恨)为下一步理解两人能产生共鸣作铺垫。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2、领悟琵琶女通过音乐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二〉教学过程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略写;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详写;第三次是明写,略写。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2)提问、思考:①描写景物句子的特点及作用:萧瑟,渲染气氛,烘托心情。②“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琵琶声的情调触发了主客的心情)(3)学生诵诵第一段,体味其中作者的感情。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娴熟、传情,并进入状态。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琵琶女演奏,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以及怨怨恨之情。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具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情景。(3)鉴赏诗人表现乐曲情调的的手法①找出琵琶女演凑的句子,并说说演凑的内容。②在演凑之前,诗人先写琵琶女调弦的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③具体找出描慕声音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说说有何作用,并诵读相应句子。④说说琵琶女演奏中流露的情感变化。(4)末句“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明确: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余音的境界中。(5)学生诵诵第二段,进一步领会琵琶女的感情变化。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1)学生默读5段。(2)作者写琵琶女第一、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一、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5、讨论:(1)两人产生共鸣的原因:①琵琶声优美动人;②遭遇相似,心灵触动。(2)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2)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四〉作业学生诵读第二段,进一步领会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以及蕴含的情感。〈五〉板书设计琵琶行(并序)琵琶女白居易京倡京官商妇谪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韦首建琵琶行教案2【设计意图】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设计提要】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设计实施】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