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浅析.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浅析.pdf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浅析.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浅析导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各有关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各有关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疫情。截至2月14日24时,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十一连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总体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持续高质量发展态势。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或引发的产业发展风险隐患须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自国务院201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历经十年风雨历程,孕育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注入了不竭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速为14.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9.5%;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增长3.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比重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14-2018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6.0个百分点。预计至2025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20%左右,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地普遍采取限制大规模人员流动、推迟企业复工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营业收入之和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比重接近8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等领域首当其冲,各领域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短期内“喜”忧参半,须警惕“人为”引发的国际竞争环境变化。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部分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抖音、快手和B站等平台成为疫情科普、防控教育等信息的有力传递渠道。一批在线教育平台纷纷向公众免费开放社科、文化、体育、健康等学习内容,部分课程受到热捧,大家纷纷放弃“追剧”转而开始“追课”。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制造业面临困境。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外贸比重超过30%。受疫情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交货困难、合同违约等风险。若未及时复工复产,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形成冲击。截至2月14日,已有130个国家采取入境管制,其中部分国家甚至采取断航、封锁边境、拒绝入境等过度反应措施,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对外人员交流造成负面影响。后续应高度警惕部分国家有可能利用疫情,“恶意”将我国5G终端设备、智能手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商品贴上“疫区”标签,迫使我国出口商品经历更严格复杂的审查和清关流程,进一步阻碍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生物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需把握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短期来看,全国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均提早复工复产,加班加点生产与疫情有关的治疗药物、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一些企业甚至在产能饱和的状态下连续生产,以满足受疫情影响严重省份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同时,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抓紧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等方面择优遴选项目予以支持。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快实施药物新方法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从长期来看,疫情的发生也倒逼我国加快生物领域结构性改革步伐。本次疫情集中暴露出我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不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基础研究能力弱、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亟待改善、跨部门行业数据壁垒等突出问题,需率先在医药领域做深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领军企业受疫情影响有限,需重点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从领军企业来看,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市场主体主要是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现金流健康、原材料库存充足、抗风险能力较强,且大部分均已实现柔性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