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信息类文本阅读(全国真题).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信息类文本阅读(全国真题).pdf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信息类文本阅读(全国真题).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信息的迁移与应用——观点迁移运用教学目标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并能准确评价。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信息的迁移与应用题是近年来信息类阅读的一种新命题形式,既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又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备受推崇。信息的迁移与应用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结合文本谈具体看法;二是所给的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其实,说到底,仍然是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把握与分析能力。因此,真正读懂全文,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基础。二考情微观考情年份、卷别题干表述命题特点微观2023年全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①这类题都是对文国甲卷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本提供的事实、观点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和方法的迁移运用;2023年全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②具体可以分为两国乙卷类:一是利用文内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点解读题干材料;一2022·新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是利用文内观点解高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决实际问题考Ⅰ卷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021·新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高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考Ⅰ卷理解2021·新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高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考Ⅱ卷象的看法三突破导航四方法突破运用文本观点解读题干现象运用文本观点解读题干现象是指题干提供某种现象或材料,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这实际上考查的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题干中的现象或材料变成了论据,用题干中的论据去论证文中的某一观点,体现具体的论证过程即可。解答这类题可以采用以下“三步骤”。例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