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绪论研究背景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经济新发展理念得到广泛的贯彻和落实,我国经济得到平稳向好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的输出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人们的消费观念、心理及行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超前消费、分期消费等新型的消费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信贷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信贷的发展极其迅速。我国银监会在2009年出台政策,严禁银行金融机构向未成年人发放信用卡。即便是成年的学生申请信用卡也需要其父母或其他第二还款人的书面签字同意,所以大量学生群体退出了信用卡领域[1]。但学生群体的信贷需求依然在上升,互联网平台网络信贷产品的出现恰好能够满足此项需求。网络信贷凭借其申请的便捷性、使用的高效性和操作的安全性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贷款的方式进行消费。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平均每4个90后中就有1人使用花呗。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2]。蚂蚁花呗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有诸多益处:一是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减轻家庭负担;二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三是能够刺激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蚂蚁花呗等网络信贷产品的泛滥也给大学生消费群体带来较多的不利影响。对于新兴的网络信贷,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定的市场监管措施,相关的法律规制也不尽完善,网络信贷产品鱼龙混杂。甚至有某些“高利贷”平台打着P2P信贷平台的幌子,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部分大学生因社会阅历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预见“高利贷”产品的风险性,以致深陷“高利贷”陷阱,甚至不少大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相对而言,蚂蚁花呗网络信贷平台以蚂蚁金融为依托,有较高的信誉度和安全性,并凭借淘宝、天猫购物平台的支持,深受广大年轻大学生欢迎。本次研究选择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对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究大学生加入蚂蚁花呗用户群体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在使用蚂蚁花呗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研究意义网络信贷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的提升,也促使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研究狂潮。但其中针对网络信贷产品的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着重研究接受网络信贷产品的学者更少。网络信贷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度和使用率较高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大学生使用网络信贷产品的现状如何,这些都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蚂蚁花呗作为网络信贷产品中的佼佼者,本质上是一种新兴技术,蚂蚁花呗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被大家所接受的过程,即为一种创新扩散现象——E·M·Rogers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创新的扩散》一文中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即某一技术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经由特定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得到传播的过程[3]。理论意义:本文在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基础上,结合感知风险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理论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在UTAUT模型原有四个维度变量的基础上,针对接受和使用网络信贷产品实际情况加入了感知风险理论中的感知风险因素和创新扩散理论中的个人创新因素,使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更加丰富、具体,更真实全面的描述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现实意义:蚂蚁花呗用户数量上升势头迅猛,蚂蚁花呗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信贷消费需求。本文对大学生接受和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信贷产品的现状,给大学生群体的信贷消费行为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另一方面也为网络信贷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网络信贷与蚂蚁花呗网络信贷网络信贷即为网络贷款,是一种贷款新方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完成贷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信贷平台(产品)足不出户地完成贷款申请、条件审核、放款收款等一系列的贷款行为。网络信贷按照参与主体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B2C网络信贷和P2P网络信贷。B2C网络信贷是一种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模式,而P2P网络信贷是一种指由个人向个人提供的信贷模式。B2C模式可靠性、安全性、信誉度较高,P2P模式的灵活度较好。目前,我国P2P网络信贷平台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安全可靠性较低,使用率也相对较低,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B2C网络信贷模式中的蚂蚁花呗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分支,网络信贷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愈演愈烈得到飞速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2013年兴起,2014年,网络信贷产品便相继问世。其中较为知名的网络信贷产品多是借助各大互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