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新版多篇)[说明]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69-02一、前言国内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2003年之后心理健康课程更是逐渐成为多数高校的必修课。然而受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软硬件条件制约以及不少高校教学双方对该课程实际重视程度的影响,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多以集中讲座为主,无法实现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想要满足“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需要非常困难。作为目前高校综合环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改革和教学效果提升问题都是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Teaching)是近年教育学界的热点话题。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各种有效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历、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能够改变国内课堂占绝对比例的传统讲授范式。它通过案例分析、话剧表演、游戏演练、头脑风暴等方法和手段,利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深入的情感交流,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同时又能考察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获取新知,也能使教学效果的实现事半功倍。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体验式教学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考察其是否能提高课程教学实效。二、设计与应用以2015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1.对象选择。为了使研究结论满足统计学意义,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我校开设了本课程的大一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各抽取两个班,将其中的一个医学班、一个非医学班作为实验组,其余两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138人,对照组139人,每组男女人数比例大致均等。2.课程设计。采取“创设教学情境―交流分享体验―体验内化应用”三阶段模式,通过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电影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理知识。实验组以班为单位开展体验式教学,围绕“适应与发展、自我的发展与认同、就业与学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两性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等7个专题进行(见表1);对照组也采用班级教学,主题、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均相同,但以传统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对比教学前后的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计测评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组织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问卷由90个项目组成,分为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评分为五级(0―4),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教学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见表2。3.效果分析。根据表2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教学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处在相似水平,实验样本满足统计学要求。经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学,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9项因子均发生了良性变化。但实验后,两个组的SCL-90变化差异在躯体化、敌对这两项上达到显著水平(P三、结语经过教学实践验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相比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运用三阶段模式的体验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也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参考文献:[1]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2]全德。论二战前国外的教学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8):119-123.[3]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4]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4-68.[5]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8):1-4.[6]艾军。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5):251-25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篇二(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