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3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立夏的气候特点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立夏的习俗我国自古就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农耕。《礼记·月令》中说:“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返,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欢悦。”古时,迎夏的队伍穿的礼服、佩的玉、坐的马车和马,甚至于车上的旗帜必须都是朱色的,这标志着炎热的夏夭就要来到了。及至现在,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依然很多。立夏习俗-防疰夏立夏又称“立夏节”,在温州家家要吃笋和淮豆子(即蚕豆,因其种来自两淮,故称淮豆子)及青梅子。在乐清,家家老幼吃茶叶蛋、青梅、鲜笋、鲜蚕豆,认为可防“疰夏病”(每逢夏天人会清瘦、无力)。乡村插秧完毕,农家杀鸡宰鸭滋补身体,给耕牛喝马蹄香香药以健筋壮骨,为下一步“双夏”劳动做准备。家家还做小麦饼或乌饭粉糍,祭祀祖先,贫富皆然。立夏习俗-买红花立夏时节,在浙南各地,每户人家还要购红花、新茶,备~年之用,有诗云:“立夏晴和四月天,与郎商酌岁支钱;红花盐菜俱难缓,更买新茶过一年。”因为那时新谷才种,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如不储备柴米,到缺时则求购价昂。同时,蚕蛾破茧而出,抽出新丝,茶叶如不采藏,过此就变为老叶。红花为妇女染衣之用,产于四月,也必须及时购买。立夏习俗-称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以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咐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恰好是这年立夏,孟获立刻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到夏日,孟获都依诺前来拜望。过了许多年,晋武帝司马炎火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承相重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拜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阿斗是不是被晋武帝亏待了。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晋。晋武帝为了取信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饭,饭量大增。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亏待他,日子也过得太平,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历史不符,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能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希望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立夏称人流传至今,每当立夏之日,人们吃罢中饭,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时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