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议书.doc
上传人:是秋****写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3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议书.doc

3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议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3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议书3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议书二○○四年十月目录第一章项目基本概况4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41.2项目建设地点41.3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年限41.4项目投资概算41.5项目经济效益4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52.1项目的提出5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2.3项目建设的可行5第三章市场预测73.1产品市场供应现状73.2产品市场需求预测73.3产品目标的确定7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84.1交通运输条件84.2选址与环保关系84.3主要原材料的供应84.4水电供应条件84.5用地条件8第五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95.1技术方案95.2设备方案105.3工程方案11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126.1场址环境条件126.2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影响126.3环境保护措施方案136.4环境影响评价14第七章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157.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157.2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和体系图157.3人力资源配置15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168.1实施进度要求和注意问题168.2工程建设进度16第九章劳动安全169.1劳动安全及灾害防护措施179.2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机构18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910.1建设投资估算1910.2流动资金估算1910.3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9第十一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2011.1经济效益分析2011.2社会效益分析20第十二章结论21并符合行业发展方向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作为投资项目。虽然行业内公认多晶硅电池生产的规模产量必须大于10MW/年,但考虑单位产能的建设费用、采购费用和市场效应,所以建议投资项目的规模在首期就要达到目前整条生产线的最大产能,即30MW,并在项目建设成后陆续追加投资力争在2010年达到100MW!以最大的经济规模效应参与一流国际竞争,使利润和利润率最大化。第一章: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和市场需求1.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工业的现状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地面应用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全国陆续建立了云南半导体(单晶)、宁波太阳能(单晶)、开封太阳能(单晶)、秦皇岛华美(单晶)和哈尔滨克罗拉(合资、非晶)等五家电池(同时也做组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中开封、秦皇岛已停产,哈尔滨主要针对非洲市场还有一些订单,宁波、云南都在积极谋求技术改造,增加设备,但由于以前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想要有更大的发展难度不小。到2001年,无锡尚德引进澳大利亚博士施峥嵘,投资1800万美金,在无锡迅速启动1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实际产能7MW左右),并在02、03、04年继续追加投资使生产能力达到25MW,而组件封装能力已经达到50MW,在国内行业界引起轰动。但仔细分析尚德发展路线,他们设备采购的战略首先是“全世界最好的”,同时引进云南汪义川教授(20年电池生产经验、原云半总工)负责电池生产和研发并培养新人。可以这样说目前国内行业界,无锡尚德是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生产效益最好(之一)的太阳能企业!同样在2001年,国家计委、河北保定市先后投资近3亿人民币,在保定兴建一条5MW多晶硅电池生产线(从多晶硅硅片生产、电池生产到组件封装),并先后在国内多家老厂聘请技术骨干,该项目已于2003年全部建成投产。至于其他企业如上海交大曾于2000~2001年生产单晶硅电池、深圳创益生产非晶硅电池。进入2004年,由于国际市场太阳能行业的井喷式爆发,国内太阳能行业内企业和部分投资者纷纷转入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有可靠信息的,如上海太阳能科技(原组件封装企业)已着手采购设备兴建50MW多晶电池生产线(现成厂房)、上海交大泰阳投资1亿人民币兴建20MW多晶电池生产线一条(现成厂房)、南京一投资者投资1800万美金兴建20MW多晶电池生产线(已在设计厂房)、浙江绍兴一投资者投资2亿人民币建生产线(由于也要做组件封装,估计电池设计产能在20MW),北京世华投资3000万美金建非晶生产线(明年底正式投产)。还有一些项目正在论证之中。2.中国太阳能电池需求状况中国太阳能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市场,2001年行业内封装企业终于盼来了国家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并于2002年正式招标实施,总规模达到20MW,一时之间挤满所有封装厂的生产能力,但随后又毫无音讯使一批企业举步维艰,特别是国家项目付款条件的苛刻,更使当初承担项目的企业苦不堪言。好在2004年5月以来欧洲特别是德国项目的启动,才真正再次挽救了中国光伏企业。同时使大家懂得唯有搏击国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