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小学语文教学计划集合15篇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语文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继续以学校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精神为指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导,积极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课题研究活动,重视学科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二、具体工作和要求1、继续组织语文组全体老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其精神,重视学习语文教学新理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学习各类教育刊物中有关语文教学的新做法、新思路,要求结合本校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学习。依据新课标,评价师生教与学。2、抓好教学常规,将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教学中,抓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抓常规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的学习习惯为重点,抓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抓良好的性格形成为重点。3、抓好课题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要更上一层楼,就要重视课题的.管理,重视研究过程,将课题研究与培养青年教师结合起来,真正使课题研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4、加强师资培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着手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学校聘请原市教科所薛根生老师每双周来校指导“以课例为载体”的课题研究活动,每双周安排两位老师上教研课。(2)苦练内功: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觉加压、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有质量的研究课。(3)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4)鼓励语文老师勤于笔耕。希望老师们能经常写教学反思,这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好处的。5、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生活充满语文。三、具体安排二月份:1、制定语文组活动计划,各语文教师制定学科计划;2、组织学习《新课标》解语材料;3、教学检查。三月份:1、xx上“以课例为载体”的课题研究活动2、组织全体老师评课,听取薛根生老师。3、根据xx老师对课例的指导组织老师集体备课。4、组织老师上传区语文教育资源网有关资料。5、撰写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四月份:1、xx上“以课例为载体”的课题研究活动。2、根据xx老师对课例的指导组织老师集体备课。3、期中教学检查。五月份:1、xx老师上研讨课;2、组织手抄报评比活动;3、每月教学检查。六月份:1、xx上“以课例为载体”的课题研究活动。2、认真撰写教学论文,参加区论文评比活动;3、期末教学检查;4、期末教学质量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以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努力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训练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二、班级概况分析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三、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识字、汉语拼音、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我上学了”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识字教学、汉语拼音学习、及课文学习。每篇课文学习结束后都会有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练习,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四、教学目标1、汉语拼音。(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2、识字与写字(1)、认识常用汉字304个,其中100个会写;(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3、阅读。(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2)、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2)、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五、教学重点、难点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304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六、主要措施: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