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doc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得增加与就业压力得不断增大,大学生得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得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就是符合自己意愿得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得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得心理,巧设名目,设置得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得阴影,造成恶劣得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得受骗案例ﻫ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案例:小王就是某大学得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就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就是上海一家公司得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与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得真实情况也就是正常得,于就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得王父接到了一自称就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得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得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得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就是个骗局。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得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得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得骗局。有得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得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得,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得信息费后,中介将为她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她在该中介注册得大学生也遇到了与她一样得情况,她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得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向涉世不深得大学生收取所谓得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她方式变相收钱得,都就是非法得,很可能就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得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ﻫ3、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案例:小林就是某高校得应届毕业生,转眼就7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7月28日她接到同班同学得电话,说在安徽蚌埠有个好工作,做质检员,工资高,待遇好。小林听了心动了,就赶了过去。到了蚌埠,那个朋友把她领到了一个很偏僻得宿舍,里面还住着男男女女十来个“同事"。其中几个同事特别热情冲小林招手“哎,帅哥辛苦了!辛苦了!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饭?……”,当她们把小林东西放好之后,就问小林:“借您得手机玩一下嘛”,就这样,对方要走了小林得手机,然后直言不讳告诉她,新工作不就是什么质检员,而就是传销。产品就是2800元一套,小林身上没有这么多钱,她们就要求小林以在这边学驾驶为名,从家里骗钱,或者骗同学或朋友过来。4、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案例一:24岁得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她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她关系不错得员工偷偷告诉她,公司最初招聘时就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就是“市场部经理”,她这才发现上了当。典型得“粉饰岗位”得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得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与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得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案例二:小宋得女朋友在网上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