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生物与光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25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态学生物与光学习PPT教案.pptx

生态学生物与光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生态学)第一部分内容提要第1章生物与环境第2章生物与光2.1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组成,是波长150-4000nm的电磁波。其中,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青、篮、紫7色,之外的为不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太阳辐射中,红外光占50-60%,紫外光占1%,其余为可见光。波长越长,能量越大;紫外光具杀伤和至癌作用(臭氧层吸收290nm以下的部分,290-380nm部分才能到达地球表面)。2.2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L对海洋植物的影响—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浅海(几米处):红外光被完全吸收。浅海植物光合色素吸收蓝、红光,与陆生植物很相似;深海:紫和篮光等短波光被反射,只有绿光占优势。深海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L对高山植物的影响—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莲座状叶丛;不利于植物散布。L对动物的影响—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2.3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3.3光强度与陆生植物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达光饱和点后,不随光强增加。光饱和点:植物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处的光照强度。陆生植物依据对光强的依赖程度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阳性植物(cheliophytes):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生长。阴性植物(sciophytes):对光的需要远较阳性植物低,光补偿点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较弱,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耐阴性植物(shadeplant):对光照具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前两类植物之间。黄花现象(eitiolationphenomenon):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2.3.4光强度与动物的行为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取食、交配、洄游等)。昼行性动物(广光性性动物)在白天强光下活动,夜行性动物(狭光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2.4生物的光周期现象2.4.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日照长短的反应,区分为4种类型:长日照植物(longdayplant):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字才能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牛蒡、凤仙花、冬小麦、油菜等,在全年日照较长时间里开花。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进提前开花。短日照植物(shortdayplant):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字才能开花,否则只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的植物。通常是早春或深秋植物,如苍耳、牵牛、菊类、水稻、玉米、高梁、棉花、大豆等。人为缩短光照时间可促进开花。多起源和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4.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光照对动物迁徙、繁殖等行为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长日照动物(long-dayanimals):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称长日照动物。如雪貂、野兔、刺猬。短日照动物(short-dayanimals):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称短日照动物。如绵羊、山羊和鹿等。植物与光总之,光质和光强对生物,尤其是植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形态建成等起重要作用;同时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多种适应策略。植物光周期现象生态热点:臭氧问题臭氧层—地球的“保护伞”距地球表面25-50km处有一臭氧层。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三个氧原子(O3)结合在一起的蓝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它却能吸收太阳辐射出的99%的紫外线。就像地球的一道天然保护屏障,使地球上的万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也被誉为是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正在减少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1991年总臭氧每10年间就减少1%-5%。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有近95%的臭氧被破坏。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自30年代以来,氟氯碳(CFC)被广泛用作冰箱、冷冻机。空调等设备的制冷剂,聚氨醋泡沫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发泡剂,气雾剂制品中的推进剂,电子线路板、精密金属零部件等的清洗剂及烟丝的膨胀剂等。哈龙则主要用作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上述化学物质非常稳定,排到大气中可存留数十年,甚至100年左右,因此最终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减少的危害*皮肤癌患者每年增加30万,白内障患者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