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浅析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浅析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反哺农业的民心工程,已使农村从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土地整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加强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是以构建农业资源安全位基础的支“三农”建“三农”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强土地整理,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理清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1.土地开发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1.1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重视耕地保护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口众多,现有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人口以千万速度递增,而耕地以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见效快、质量高、投入少的系统工程已成为节地挖潜,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制定上。土地开发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处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它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能做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一个重要途径。1.2有利于建设规划的实施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促进。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之中,逐步完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点,村庄建设等各项规划,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项目区山水路林统一规划整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1.3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科学设计,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出发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土地产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推进对水、田、路、林、村的综合整治,调整农村土地利用格局,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效农业、大面积经济作物方向发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从自然条件出发,从群众的意愿出发,因地制宜,按照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式,把项目做实、做大。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从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向综合开发转变。通过土地整理,引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把土地开发整理与扶贫相结合,起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农村多种资源的整合,多种资金的配合和多个部门配合,实现农业最大综合效益。2.以土地整理助推新农村建设由于过去土地整理项目在目标定位上过多地强调“新增耕地”,将其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与农村生产条件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景观优化等相协调,全面改善农村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近10年来的土地整理项目虽然为耕地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改善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效果还不十分显著。现在,“城乡统筹”成了全民关注的话题,应当把土地整理放在“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中,将土地整理的合理价值追求定位为“改善土地权利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尽可能地增加耕地”上,并最终实现以土地整理为手段,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土地整理项目要想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充分发挥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应找到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2.1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发展现代农业、村镇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扩大和丰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让土地整理不再以各种工程的堆砌为目标和主要内容,而是将工程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规划相集合,打造出一片片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高度吻合、农民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