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docx
上传人:明轩****la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写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docx

写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写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写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师魂不朽——写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钟曜平第28个教师节就要来临。当这个数字一年年增加,“教师”二字的分量在我们心中愈积愈重。我们憧憬这样的日子——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打在脸上的时候,心存温暖的我们向全国所有的教师送上特别的敬意,献上最美的鲜花。(一)  听着学生的问候,看着学生的笑脸,教师的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有时候你也会困惑:是什么力量让教师如此容易满足而且幸福?  因为教师是一群精神清洁而明亮的人。在危急时刻,在平凡岁月,学生始终是他们的第一关切。  有一个辉煌的瞬间犹在眼前。  2012年5月8日,黑龙江佳木斯。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张丽莉推开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无情碾轧,失去了双腿。  如果电光石火、生死攸关的一瞬间能被定格,英雄教师们呈现的一定是同一种姿势——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中砖瓦冰雹般坠落,谭千秋拼命撑住课桌护住身下4个学生,“守护的翅膀”成为永恒。  2005年3月31日,江苏金坛。飞驰的轿车直扑学生,殷雪梅奋力将他们推向路边,自己却倒在血泊之中。  在危急时刻、生死关头,像张丽莉、谭千秋、殷雪梅一样,无数教师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学生,挺身而出保护学生,矗立了一座座巍峨的师者丰碑。一位作家赞叹:教师最美,精神千秋。  当教师与英雄的称谓一次次重叠,我们一次次被感动,被震撼。英雄教师、最美教师,无论什么称谓都不能充分表达社会对教师这一群体的尊敬!  教师本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在匆匆的人群中,他们有着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欢乐与困惑。但在那生死攸关的瞬间,他们甚至没有犹豫和思考的时间。蕴藏在教师这一职业背后的力量推动他们从大地上跃起,走向崇高与伟大,如同彩虹高悬天空。  伟大源自平凡,平凡最难坚守。60载教学生涯,于漪留下无数经典教案,“教课就是生命在唱歌”。20多年扎根库区,王月娥每天摇船,接送7个小岛的20多个孩子上学、回家……在我国1700万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年复一年坚守三尺讲台,在平淡的工作中默默奉献。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哺育学生,延续文明,成就伟大。  这是什么力量?或许,支撑这种德行的动力,就是闪耀着教师这一职业内在精神的最光辉的顶点——师魂。(二)  什么是师魂?师魂是教师的精神支点和力量源泉,是教师内心的道德律令和头顶仰望的星空,是师者所以为师的标志,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师德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  这或许太抽象,太理性。我们换一种说法。  师魂是张丽莉、殷雪梅在危险时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精神和境界,师魂是徐本禹对山里孩子庄严的承诺,师魂是向倩在灾难降临时张开的双臂,师魂是李桂林、陆建芬山路上点燃的火把,师魂是云丹在海拔最高学校播种的梦想……师魂是在讲坛上默默坚守的1700万教师内心的激情与火焰。  很多人在追问,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旦拥有了“教师”这个身份,他就拥有了一颗高尚的心,一个坚强的灵魂?“师魂”二字,为何能让他们在最平淡的时刻发出最灿烂的光芒?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最无畏的选择?(三)  让我们一起掂量师魂的分量、感受师魂的温度。  师魂,既接续传统又与时俱进。纵沧海桑田,仍如常青之树岿然屹立。师魂是纽带,是血脉,只要有教师在,师魂将一直赓续绵延。然而,今天教师该如何爱学生?该遵循怎样的师德?该如何奉献于事业?这些又为师魂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爱心、德行、责任、智慧,构成了新时代师魂的内涵。  大爱无言!爱心是师魂的核心。汶川地震之时,一边是学生,一边是自己的孩子,很多教师面对艰难的生死抉择,选择了先救学生。这是人性的考量,也是师魂的光辉。“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把学生的生命放在首位,教师的高尚情怀,已经远远超越了心理学对角色选择理论的解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底色,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死瞬间,更体现在日常点滴。无差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爱;“润物无声”的引导教育是爱,“疾风骤雨”的严格要求是爱;教好每一节课是爱,认真批改作业是爱,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师因爱而高尚,学生因爱而绽放。  大德无痕!德行是师魂的精髓。翻开历史卷轴,人们会发现教师的背影之所以伟岸,不仅仅是因为传道授业解惑。从孔子到陶行知,人们心中的教师典范无一不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