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编辑精选必看】.docx
上传人:岚风****55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成语典故【编辑精选必看】.docx

成语典故_64.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大全1典源出处《后汉书·酷吏列传》:“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董)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刘秀字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释义用法东汉初年董宣执法严峻,光武帝之姊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人后藏在公主家中,捕吏没法去捉拿。董宣乘公主出门时,拦住车马,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并当场杀死犯罪的`家奴。后光武帝刘秀让董宣给公主叩头赔礼,董宣不从,皇帝叫人强按他的脖子,董宣两手撑地不肯低头,于是皇帝称他做“强项令”。后以此典称执法不阿,不畏显贵的官吏。用典形式【强项】唐·李白:“赤县扬雷声,强项闻至尊。”清·蒲松龄:“可怜大令虽强项,库储搜竭民亦殃。”【项似董宣】宋·陈与义:“项似董宣真是强,腹如边孝故应便。”【董宣强项】宋·黄庭坚:“张敝怃眉应急召,董宣强项莫低回。”成语典故大全2倚门倚闾: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怀念。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逃走,逃到了营城,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因不见齐王,只得回家。母亲见了,问: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道: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会倚在家门口等。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再去打听齐王下落。成语典故大全3典源出处《后汉书·马援列传》注引《广州记》曰:“援到交址,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水经注·温水注》引《林邑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两屠国分汉之南疆也。”释义用法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址,在边界上树立铜柱,标志汉与外国的疆界。后用此典表示建立功业。用典形式【马柱】清·丘逢甲:“只见螺舟来海外,未容马柱表交南。”【汉柱】宋·范成大:“摩挲汉柱怆分襟,邂逅吴船喜盍簪。”【铜柱】唐·杜牧:“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金·元好问:“谕蜀相如今老矣,不妨铜柱有新名。”【马援柱】明·李梦阳:“君不见马援柱孔明碑,剥落黄蒿里。”【汉将柱】明·陈子龙:“应题汉将柱,独上武王台。”【云深铜柱】宋·范成大:“云深铜柱边声乐,月冷珠池海面平。”【马援铜柱】明·李梦阳:“马援留铜柱,王褒祀碧鸡。”【伏波铜柱】清·程可则:“伏波铜柱邈千岁,壮哉尔与同英声。”【铜柱伏波】明·沈明臣:“再睹楼船横海出,更标铜柱伏波名。”【铜柱勋高】唐·刘禹锡:“玉环庆远瞻台座,铜柱勋高压海门。”【铁柱成千古】清·黄景仁:“谁标铁柱成千古,却笑金焦属下流。”成语典故大全4典源出处《扬子法言·吾子》:“或曰,有人焉曰:云姓孔而字仲尼,入其门,升其堂,伏其几,袭其裳,则可谓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质非也。敢问质。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三国志·吴书·王蕃传》注引,《吴录》:“(孙)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万彧既为左丞相,蕃嘲彧曰:‘……彧出自溪谷,羊质虎皮,虚受光赫之宠,跨越三九之位……’”释义用法羊披上虎皮,看起来像老虎,但见到草就想吃,见到豺狼就发抖。后以此典形容虚有其表,本质难掩。用典形式【羊质】唐·皮日休:“谁能变羊质,竟不获骊珠。”【壮虎皮】唐·李商隐:“曲艺垂麟角,浮名壮虎皮。”【虎皮羊】唐·李商隐:“惊疑豹文鼠,贪窃虎皮羊。”【羊儇虎蒙】宋·苏轼:“龙因尝鱼服,羊儇或虎蒙。”【虎皮难裹羊质】宋·汪元量:“白茅安用红锦包,虎皮难以裹羊质。”成语典故大全5典源出处《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已,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释义用法东晋刘琨(字越石)与祖逖同时,为好友,两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听说祖逖已先被任用,他就恐怕祖逖赶在他的前头。后用为鼓舞人奋发争先,建功立业的典故;有时也泛指先人一着,占先。用典形式【先鞭】唐·杜甫:“垂翅徒衰老,先鞭不滞留。”唐·高适:“逢时当自取,有尔欲先鞭。”【著鞭】唐·李白:“一语已道意,三山齐著鞭。”宋·苏轼:“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明·高启:“莫谓著鞭晚,艰难殊未终。”【着鞭】唐·张祜:“大战希游刃,长途在着鞭。”唐·高适:“不叹携手稀,恒思着鞭速。”宋·陈师道:“出尘悟解多为路,随世功名小着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