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 中国在梁庄.docx
上传人:一只****呀9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推荐书目 中国在梁庄.docx

推荐书目中国在梁庄.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推荐书目中国在梁庄推荐书目中国在梁庄(一)内容简介:作者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危机。本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将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图书信息作者:梁鸿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馆藏地点:流通部、文献参考室索取号:D668/LH作者简介:梁鸿,女,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发表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学术专著《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上海文学》《中国图书商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和专栏文章多篇。获“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和“《南方文坛》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为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推荐书目中国在梁庄(二)《中国在梁庄》推荐理由:《中国在梁庄》由著名作家梁鸿多年深入农村,用心记录下的梁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惊奇见闻,了解农村的人读过这本书之后,都会觉得她写的就是自己见到、生活的村庄,能够切身感受到梁庄就是我国农村的缩影。《中国在梁庄》是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还原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温铁军、阎连科、李敬泽倾情推荐,获得了2010年“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该书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在书中,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们的情感和所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中国在梁庄》是当代中国农村的现状缩影,它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倾听农民在新时代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感受农民在新时期的悲欢离合!推荐书目(三)《美好生活》,作者:[瑞典]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于本科低年级,专业方向意味着什么?暑期闷在家里看书真的好吗?这个时代,学习就是开书单,就是读“书”吗?各科或网上自有必读书单,暑假整块时间,补习还是拓展?经典还是前沿?修炼原典,精研《经济与社会》、《货币哲学》、《社会行动的结构》或《区隔》,还是践行中国本土化,扫荡《乡土中国》、《新乡土中国》、《寻路中国》、《中国在梁庄》,抑或真去旅游/浪荡/田野,做文艺/二货/学术合一的三体青年?站在暑假的门槛上,低年级小本可能有啥心思?先说端正意识安心求学。韦伯《学术与政治》皆称经典,读罢纵不明亦觉厉。可此时此地的学术道路好像与其语境有异,路在何方?坊间大师传记不胜枚举,在此推荐华人社会学学者叶启政老师的自传《彳亍踬顿七十年》(远流,2013)。不妨透过他经历的社会运动风潮和学界内部纷争,细品他回顾学政两端进退、治学道路演化的沉静自省,尤其祖孙三代家国与族群、文化与现实的情怀纠缠。学人皆叹青灯黄卷,但社会学家要持守陌生人立场进出时局、直面新潮,要在韦伯说的“日常的工作”中找到内心的光明和欣悦并传诸后生,想来更有暗夜孤火的况味。榜样在前且读书,可那些大师经典,到底是原作玄虚、翻译拙劣还是读者弱智?其实可能只是没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对的书,或没找到对的方法,把高头讲章巧拨进碗,变成心下激荡的菜。江湖传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即为明证。下列经典、现代、当代各一名著,鲜活明晰,译笔过关,与当下、个人、经验研究皆有丰富的接驳可能。涂尔干这位“实证主义鼻祖”,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世纪文景,2006)中变身丰美灵动。它综览教育生活基本形式流变,层叠递进的过程叙事与抽丝剥茧的理念分析浑然一体,让你领略观念史与制度史水乳交融的大师手笔,也是反思知识分工的自由教育上佳读物。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大,2008)和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2009)都是轻松谐趣,妙例满篇。边读边观察周边或自己的言谈行止,定有会心一笑。但它们绝不只是微观段子集锦。指责戈夫曼局限于白人中产阶级庸常生活,其实是教材的庸常之见。你会看到他如何重视结构、权力和历史